读刘心武的《世间多好事》一书,其中有一段关于大数据,关于各种量化的论述,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此记下一点心得。
当人们都在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欢欣鼓舞时,作者却敏锐觉察到,在时下的生活中,很多人正在陷入一种新式社会病——“量化焦虑症”。
刘心武说:所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凡事有喜必有忧。量化带来的喜不必多言,忧的则是当量化渗透到社会各个毛细血管后,就使得一些人形成了数据迷恋,做什么事都进入一种思维定式、取舍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存在一种数据依赖,比如出门穿什么衣服不是到外面亲身感受冷热,而是依靠“穿衣指数”“阳光指数”,一天过得好不好,不是问自己的内心,而是看“幸运指数”如何。
去医院看病,之前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检查手段,医生多是通过测体温、量血压,拿压舌板看喉咙,用听诊器听一下前胸后胸,然后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做诊断。
现在这样的程序基本没有了,更多地是靠化验、靠机器检查,更加追求用数字和指标来诊断。虽然这样更为直观,可有时候一圈检查下来,会让病人感到挺吃力的。特别是对一些小毛小病的,好像不经过仪器的检测,没有数据做参考,就无法下诊断。
更重要的是,数据尽管有用,但它是没有温度的,它无法筛选,辨别个体之间的差异。
再者,生活中许多方面也是不能量化的。
比如情感。爱情,友情,亲情,这些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一旦加上了量化的手段,就会变得不那么甜蜜,不那么美好,不那么温暖。
再比如,在艺术的审美领域里,很多东西也是非量化的,是无价的。因为审美的快感,愉悦,欣喜,这些都是用数字无法衡量的。
另一个不该也难以量化的领域是哲思领域。
哲思、形而上看似对很多人来说都没有啥用处,似乎是哲学家和学者的专利,其实是片面的。对于每个人来说,也需要运用哲学思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活着的目标,死后的遗憾,而这一切都无法用数字来衡量。
所以说,任何一种时代的产物,都不能过于的依赖,和过度的使用。即便是使用,也未必是100%的可靠。到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还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尊重事实,尊重自己的本心,才是重要和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