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昨天录的打铁花视频,看着看着就想起了一个词:托举。
我长这么大,昨天是第一次看打铁花,和孩子一起,孩子爸爸也是。
现场很多人,我们一家去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所以站在了外围。孩子爸爸让大宝骑在肩头,而我抱着二宝尽力托高,一家四口都看到了火树银花般的打铁花,二宝一直小大人一般,对方打一下,他哇一声,很惊叹的样子,结束了还意犹未尽。
当时只觉兴奋,此刻看着视频心里想的是很久之前看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写的是一个农村学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终于融入上海的故事。我和老公也是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娃,不过我们没有走很远,相较于一些同学留在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努力拼搏,我和老公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出生地的省会城市里工作,定居。
我和老公的原生家庭都是普通农民家庭,老公家条件要稍微好一些,公公是镇上的初中老师,家里孩子也少一些,所以老公和小叔子都教育的不错。我们家条件差一些,我的父母努力了一辈子,挣过不少的钱,但因缘际会总是留不住,所以我们家一直属于家无余财的状态。但庆幸的是我们的父母都是支持家里孩子上学的,只要愿意读,他们都咬牙供我们读书,而借着读书,我们明白了更多道理,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也走出了我们的故乡,在这座新一线城市站稳了脚跟。
我不止一次的庆幸生在这个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父母的托举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更好的今天,而且会有更好的明天。
因为原生家庭并不富足,所以我和老公结婚后并没有像身边朋友那样,手有余钱。我们买房的首付借了钱,装修也是先用信用卡后来慢慢还的。曾经特别困难的时候我和老公两个人也互相讨论过为什么同样的年纪要比别人难那么多,他跟我说,因为我们条件有限,也因为我们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一遍,所以要尽力而为。
前不久刷到一个视频,视频内容不过是三张照片,第一张是爷爷留给他父亲的农村自建房,第二张是他父亲留给他的二层小楼,第三张是他留给他的孩子的独栋别墅。配文是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过是一些人不愿努力的借口,一个家庭的崛起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我深有同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或许不是巨人,但是也想把孩子送上自己的肩头,让他们站的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见识到更丰富的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
就像这次看打铁花的人们,来得早的父母带着孩子站在前排观看,骑电车的父母让孩子站在电动车后座上看,而后排无处借力的父母则选择用肩膀托起孩子,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清楚地欣赏到那绚烂的铁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