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一定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是阶梯状的,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螺旋上升的。
简单来说,这些阶段包括婴儿时期的喂养、抚触;幼儿时期的蹒跚学步、简单说话、基本交流的培育;再然后儿童时期的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爱好的启蒙、习惯的建立、自我意识的萌芽;接着就是青少年时期、成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3508/c22c185a4642663e.jpg)
而我正在经历孩子的儿童时期,小学阶段。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上,我尽量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尽管我也曾经想像我儿子就是未来清华北大出来的学霸。
时间一长,我就发现其实孩子会长成什么样不仅仅跟我怎么培养他有关系,孩子以后的样子跟他是否对未来的自己有具体的期待、想象,以及他自己独有的天赋更有关系。
这并不是说我认为儿子不会成为学霸,而是我认为他可以成为有能力有思想有勇气的学霸。
我不愿意用“爱”来绑架他的人格和他的未来。
千万不要是为了孩子好,就一味的要求他不停的做题,无止境地超前学习,或者让他放弃享受当下的资格。
相反,我更愿意不断拓宽他学习能力的边际,带领他走向学习的深度,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
毕竟,他未来是要成为有用的人,而不是好看的考试机器。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3508/1e29d34df34410dd.jpg)
我想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的,也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出路。只是不同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这个过程中,要跟人性和环境作斗争:学习不是全部,分数不是全部,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不是全部,更要关注的不是短期的优劣,而是长期的独立担当。
因为爱,所以爱;绑架孩子生长土壤的爱,不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