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午后的一杯咖啡,看完了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忙碌的工作后遇见中秋假期,加上观影后的小兴奋,成就了我与方方在晚风、细雨之中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聊天。
我这个同样热爱文学与美术的女朋友说,影片中各色市井人物的表情、眼神,以及不修边幅、不施粉黛的演员们真实的生活模样历历在目。看到养老院里那些老人留恋人世、抑或笑谈人生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她说,等到我们老了,会在哪儿养老呢?我说,你家有小暖男儿子,有什么好担心的?就算儿子今后成家立业了,你还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宠妻狂魔”苏先生呢!等你老了,你俩应该会合著一部你与苏先生的回忆录吧。方方不回应我的调侃,她望向书社西面二楼大屏上循环播放的本片剪辑,说我就是看到影片中那些老人们的眼神,心里五味杂陈……微雨中,我也望向方方所看的大屏,黑丝中夹杂着缕缕白发的作家余华,左手扶着石栏杆,右手指向遥远的大海,说: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我想用“记录、本色、审思”六个字来概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东西。与时下以大牌明星助阵,豪华服装、化妆、场景抢镜,以古装、时装、穿越、悬疑、爱情、虐心等为“吸睛点”的电影、电视剧不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着眼于市井生活、一众普通路人本色入境,以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及贾平凹、余华、梁鸿三位作家的叙述为主线,包含18个章节的一部纪录片。贾樟柯导演用这样的一部时间跨度长达70年历史的影片告诉人们,拍电影除了悲欢离合、大喜大悲等题材之外,用关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的纪录片手法,也可以反映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痛。如此说来,这种文学手法的纪录片电影无异于当下电影市场的一股“清流”。
我对方方说,我喜欢影片中那种老胶片的古旧感与朴素质地,它还原了生活的本色面貌。影片中,作家贾平凹坦言因受“右派”父亲冤案的影响,找工作四处碰壁,直到八十年代自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时,感觉那才是自己终身最快乐的时光;余华在八十年代,自己二十出头时开始写小说,数次投稿石沉大海之后,仍不忘初心、坚持梦想,终于收到北京《当代》总编打来改稿电话时,脸上露出的惊喜与骄傲;作家梁鸿谈到瘫痪在床的“植物人”母亲,看到母亲,想到自己要走出河南农村的愿望,以及成名后回到农村、再写农村的家乡情结……这些片段成为这部影片引发我共鸣的“痛点”。电影当然是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确实是陶冶情操的一颗灵丹;文字之于我,更像是治愈内心的一剂良药。我承认,自己中了文学的“毒”。
方方也说自己对文学“中毒”已深。每当自己看完一部小说、一篇散文,完成一幅画,或者写完一篇英语论文之后,都有一种完成作业后的喜悦感与成就感。然后会第一时间与她家的大才子苏先生分享记录自己的感悟心得,并奖励自己享受一顿美餐、购买一件新衣,或者是观看一部老电影……我接过话说,这一点,你像极了你姐我啊!
中秋假期第一天,谯城区作协召开了会员大会。杨老黑先生在贺词中肯定作协的文学爱好者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对文学的“坚守”之情,深以为然。我欣喜的看到,我所在的如市作协、区作协、市木兰文化研究会群等微信群中,活跃着很多热爱文学、喜欢阅读、乐于码字的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巾帼文学爱好者们。群内每每有文友发表原创文章后,她们都会及时点赞,并进行读后感交流。谯城区作协更是于近期成立了旧诗(临涡诗社)、新诗(得句诗社)、散文(秋水散文社)以及小说(苔花小说社)四个社团,将创作侧重点不同的文学爱好者们进行了分类疏导,各社团定期布置命题,规定按时交作业。宋卉、杨秋、张丽等一些长期笔耕不辍的巾帼作家们体现出了蓬勃的创作热情,她们的努力与勤奋真的让我羡慕又佩服。
从一个侧面来说,朋友圈就是一个人社交圈的部分体现。浏览一个人的朋友圈,从原创文章、转载文章或是配文、配图等就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性格与脾气以及关注的兴趣点。一直以来,我都在关注儿时的同学兼闺蜜张扬、苏咏、张燕等的朋友圈。我想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张扬是我儿时在县委大院儿一起长大的至交好友,现任阜阳市民政局副局长。曾几何时,她的朋友圈开始出现了自己的一些原创散文随笔,那些作品更像是一行行的现代诗,灵性与悟性流淌在字里行间,清新利落、发人深省,文笔如同本人一般精明干练。苏咏则是妥妥的“学霸”一枚,读书时就一直是我们的班长。几年前定居新加坡,二宝稍大之后又开始工作。翻阅她的朋友圈儿,除了为自己烹饪的美食配上一段诱人走心的美文之外,她对一些时政独到的看法及评论,都让我望尘莫及。张燕是张扬的姐姐,军人出身,退役后在合肥工作。她深居简出、喜爱阅读,在朋友圈中是一枚“众人皆醉我独醒”冷峻姐,她的一些文字给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感。真的很高兴,在对文学的探寻中,在码字的道路上,我又寻到了一行精神伴侣。我们并非以投稿为生的专业撰稿人,但为什么我们会对文学如此执着?因为我们都有一颗文艺心,一个文学梦?才会如此坚守吧。
有人说,文学创作要“雅俗共赏”,所言极是。所谓雅俗共赏,就是“风花雪月、品酒诵诗”等之类的要有;描写世俗百态、接地气的创作也会引发观众的共鸣。如果用“吃喝”二字来形容的话,无非是像谢霆锋等名人们在享用“十二道锋味” 的饕餮大餐时,我等俗人正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粥。作品好不好,观众说了算。
读着余华的《活着》,人生就活到了中年。人到中年,也算是对前半生的过往有了些许了悟。是非观念已经形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再清楚不过了。此番,有了阅读的兴趣、码字的爱好,也算是一种雅好吧。有了这般爱好与执念,后半生,就“嫁给”文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