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干女儿玩,绵塞了一口吐司在我嘴里,太好吃了吧,瞬间放慢了嘴部动作,细细品尝起来。
自从我自己做甜点后,我对甜点就失去了“敬畏心”,评判一个甜点好不好吃的标准变成了“有没有我做的好吃”。
自己做的东西,一是材料好,二是用了心。
因此,在我心里少有能让我心动到想一吃再吃的甜点。
但吃过大牛家的吐司,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又点了泡芙、牛轧饼、雪花酥。
虽都是些经典的样式,却吃出了趣味。
泡芙外皮有酥有脆,包裹着的奶油有特殊的味道,好吃。
牛轧饼的夹心软硬度刚好,一口下去,略咸的苏打饼混着甜口的夹心,好吃。
雪花酥继承了样样好吃的衣钵,也好吃着呢。
把大众化的甜点做出自己的味道,就像基础款的衣服增添了别致的细节。
第一天吃了吐司,第二天吃了泡芙、牛轧饼、雪花酥,第三天吃了蛋黄酥、蛋挞和蛋糕,第四天,我来到了大牛的工作室。
大牛和小伙伴当时正在做事,她们没有因为我的到访停下手上的活儿,一切发生的自然而然。
我寒暄了一句:“你的材料都用的很讲究吧。”
大牛说:“也不是。没有用最贵的,只是用适合的。”
在我印象里,好吃的食物离不开好的食材,本是客套的,可以顺水推舟回答的问话,却得到了大牛诚恳且独具见解的回答。
她以抹茶举例,抹茶十块钱一克的有,一块钱一克的也有,但只有抹茶控能吃出两者细微的差别,通常情况下是吃不出的,包括她自己也吃不出来。
如果非要用最贵的,成本高定价高,因为高价,把大家拒之门外,这不是大牛想要的。
大牛的原话是:“她们连机会都不会给你,你做的再好吃也没用。”
大牛需要的机会,不是赚钱的机会,而是把自己做的好吃的东西,让更多人品尝到的机会。
这对大牛很重要,手作人的乐趣,一是手作本身的趣味,二是分享带来的快乐。
对大牛而言,手作本身的趣味绝不是材料的堆叠,而是它们之间的搭配与融合,是入口那一瞬间的层次感。
以蛋糕为例,奶油馅要经过调配,绝不是单纯的一坨奶油;蛋糕胚要考虑湿度、甜度,要去想怎样的厚薄和奶油进行搭配,口感最好。
所以,吃大牛家的蛋糕,一定要从竖切面咬下去,不能吃一口蛋糕胚,舀一勺子奶油,大牛做甜点,每一部分单拎出来是好的,合在一起更是有“1+1”大于2的口感。
“我才知道做甜点,是个体力活。”说这话的是大牛的新晋助理。
这位助理原是大牛的忠实食客,但凡大牛出新品她一定要买,她现在都记得第一次吃大牛家蛋糕的感受:“原来蛋糕还可以这么做。”
她自己也在家做吃的,且味觉很刁钻,因此,大牛的蛋糕可以说是突出重围,赢的了她的赞赏。
今年,她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从单位离职,跟着大牛从学徒开始做。
在我们不多的谈话里,她说了几次她太佩服大牛了,我问她能不能具体说说,她说太多了,总之,颠覆了她对这个行业的想像。
就比如一天一站至少八个小时,搅拌什么的都得费力,她刚来不适应,每天腰酸、手酸。
“身体累,但心不累。”
这是她和大牛共同的看法。
在和这位新晋助理共事之前,大牛已经单打独斗了八年。
从早到晚一个人,春夏秋冬一个人,心情好心情不好一个人。
打蛋一个人,打发奶油一个人,和面一个人,装裱一个人,打包一个人……
做什么都是一个人。
一个人经历的这些年,给她最大的感悟是:“一切交给时间,慢慢来。”
如同低温长时间烘烤出来的戚风蛋糕湿度适中,不易塌陷,慢慢来的人生,走得更加踏实、平稳。
她经历过最初一周只做两三个蛋糕的惨淡,也经历过订单多到做不完的火爆,焦虑过、也心急过,最终发现,想不通的问题,看不透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慢慢解开。
对此,她用了一个字“熬”,如同牛扎饼的夹心需要小火慢慢熬,适时收火,才能做到即便是零度也能有绵软的口感,她这八年,也正是因为懂得进退,张弛有度,才能重复的事也能做出新的情味。
“我一辈子就做这个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也很厉害吧。”
大牛一边处理着蛋液一边跟我说。
她有三年规划,也有五年规划,规划里有她的家庭,也有她的甜点,这都是她生命力最重要的事。
在她的五年规划里,她希望把她的工作室,变成了一个,人们想吃甜点的时候,会想到自己来买,点点吃的,彼此聊一聊的地方。
虽然线上已经足够方便,但是还是怀念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这就跟机器和手作的区别一样,手作的总让人感觉更有温度一些,机器能生产出相似的口感,却没办法制造出那份温热感。
“你没有想过把店扩大吗?”
“想过,但不能太大,很多东西,变大,就意味着变味。”
就像高温烘出来的戚风蛋糕,看上去膨得老高,但内部结构不稳,还是要塌的。
大牛说,最多带一个十个人的团队,每一个人都要真正喜欢做甜点,只要她是真的喜欢,她到我这学了技术,单飞也无所谓。
这让我想起翰林院的伍爷,伍爷想传播国学,自己没时间精力学,就花钱让喜欢的年轻人去学,在他看来,只要国学得到了传播,谁出了钱谁学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自己认可的、好吃的味道得到了分享,是不是大牛做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牛说,有机会她还想把自己的手艺教给聋哑孩子,这门手艺对聋哑孩子是平等的,甚至如果他们喜欢,他们能够做得更加专注,更好。
有个词叫“钝感力”,大牛本人和她“大牛”这个名字一样,都让人联想到这个词。
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钝感系数越高对外部反应越迟钝,也就越难受外界影响。
不求快,不求大,是大牛的钝感带来的力量。
我们随意的聊天,从午后聊到了傍晚,离开时,大牛说:“经常来玩呀。”,我本想应和说好,想了想还是诚恳地说:“带孩子,怕是没时间常来。”
大牛说:“等孩子大点了再来,我又不是只开这一两年。”
好,那一定后会有期。
大牛的邀约,不是以日做单位,也不是以月做到位,而是以年做单位,
尽如大牛信奉的那句“一切交给时间。”
和大牛告别,大牛回到工作室里,等着烤箱里的戚风蛋糕出炉。
不必有北欧风的餐椅,也不必有网红单品,大牛的甜品工作室不够好看,却是我能想到的工作室最美好的样子。
遇见用心做事的人,时间也会为她停下脚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