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而无谋是大忌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王阳明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将勇和谋结合起来,既要胆识过人,又要善谋善断。
《三国演义》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刘备的“哭”了。
最初,刘备以辅助侄儿刘琦为理由赖着荆州不还孙权。刘琦死后,鲁肃又去讨荆州,诸葛亮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来辩护,并立下文书,取了西川再归还荆州。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子,孙权又要鲁肃讨荆州,刘备此时心中已无计,只得问诸葛亮。
诸葛亮说“主公只管放声大哭,待哭到悲切处,我自出来劝解,荆州无大碍也。”
鲁肃来到堂上,互相问候后。刘备说“子敬不必谦虚,有话直说。”
鲁肃说“小人奉吴侯军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就算是一家人,希望皇叔今日交还荆州为好。”
刘备无话可说,却用双手蒙脸大哭不止,哭得天昏地暗。鲁肃不由惊慌失措,急忙问“皇叔何如此?难道小人有得罪之处?”
鲁肃被刘备哭得胆寒,不知所措时,诸葛亮摇着鹅毛扇从屏风后走出来说道“我听了很久,子敬知道我的主公为什么哭吗?”
鲁肃说“只见皇叔悲伤不已,不知其原因,还望诸葛先生见教!”
诸葛亮说“这不难理解。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时,曾立下取得西川时便还东吴的文书。可是仔细想想,主持西川军政大事的刘璋是我家主公的兄弟,大家都是汉朝的骨肉。若是兴兵去攻,又怕被万人唾骂,若是不取西川,还了荆州无处安身;若是不还,那东吴主公孙权又是舅舅。我主处于这两难困难,子敬又三两次地来讨,因此泪出痛肠,不由得放声恸哭。”
孔明说罢,又用眼色暗示刘备,刘备捶胸顿足,大放悲声。
鲁肃原是厚道之人,见刘备泪下,放声痛哭,心中动了恻隐之心,以为刘备真的是因无立足之地而哭,便起身劝道“皇叔且休烦恼,待我与孔明从长计议。”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件事情需要三分苦干加七分巧干才能完美。当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勇”和“谋”缺一不可。
心得:勇与谋同行,则势不可挡。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王阳明
遇到事情突变,束手无策者应该感到羞耻。生活中处处都会有浅礁暗流,成功者就是懂得顺应时事而变化、及时调整自己步伐的人。
心得:人生难得的是变,最难得的是稳中求变。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臣以为兵无常势,在因敌变化而制胜。
———————————王阳明
自古“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社会瞬息万变,过于刻板、墨守成规,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人生中一直变化,想要成功,知道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变通,善于根据现有具体情形,做出具体未来计划。
聪明睿智的人常常使自己适应变化的世界,而愚昧迟钝的人坚持世界来适应自己。
当自己的主张与别人产生分歧时,要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要善于变通,兼顾灵活性和原则性。这样既能办好自己的事,又能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
心得:理清具体,应瞬息万变,而变。
以诚心制权术
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
———————————————王阳明
战斗最主要目的,并不是消灭敌人的肉体,而是使敌人心服口服。
每次作战前,王阳明都会发布榜谕。对百姓错误的原因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并阐述宽大政策以及自己不立即进兵的原因,殷切期望误入歧途者幡然醒悟。在《王阳明全集》一百五十篇文件中,榜谕性质的有二十一篇,很多起义的百姓看到他的榜谕自动缴械投降。
古代有一位专门训练斗鸡的名手叫纪渻子。一天,君王让他代为训练斗鸡,十天过去后,君王询问训练情况“进展如何?”纪渻子回答“时机尚未成熟,它杀气腾腾,一上场即横冲直撞。”
又过了十天,君王再度询问,纪渻子还是回答“不成!它只要一听到斗鸡的叫声,便马上斗志昂扬,无法控制自如。”
又过了十天,君王又来询问,纪渻子仍然摇摇头“还不行,它只要看见斗鸡的身影,便立刻来势汹汹,火爆蛮斗。”
十天很快过去。这次君王得到纪渻子满意的答复“大功告成!如今它置身竞技场,不论其他的斗鸡如何挑其怒气,煽其斗志,它都如木鸡一样,无动于衷。这就是内心充满德行的证据。现在,无论什么样的斗鸡遇见它,莫不落荒而逃。”
人也会如斗鸡一样,稍微有点能力就四处卖弄,不可一世,随便流露出无知的本质。自我魅力需要靠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完成。
如今很多企业领导者都属于“木鸡”型,他们在团队有很大影响力。这是因为这类人平时话不多,可一旦出口则句句在理。
做一个强者、智者,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不怒自威的气势。
心得:归根到底,根本在自己,唯有内自强、修己身,方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