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个大早,把《雪》剩下的几十页看完了。窗外晨光已显,只是有些雾蒙蒙的。我合上书来到门外长廊,拍下今日份天空。
金太阳冲破云雾喷薄而出,辞旧迎新,又可以开启下一本书啦。
下一本是《绝叫》,我最喜欢的推理悬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相约共读。雁过留声,读书有痕,今天还是先来聊一聊刚看完的这本《雪》。
01
《雪》的作者介绍和我选这本的原因在《读书有时候就是要找不痛快》里有提到,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这本书的难读程度确实超乎我的想象。我一个自诩爱书的人,自认为只要我真心愿意读,什么书都可读得下去,可在这本书上还是败下阵来。
当年读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都没这么打过瞌睡。
我看书不怎么讲究环境氛围,大部分的纸质书都是在床上看完的,电子书也都是在厕所里、公交车上、电梯里、马路沿上、被窝里看完的。
但《雪》我只能坐着看或者站着看,在床上试过两次,一次睡了半个小时,一次睡了两个小时。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完全不懂经济的人去参加高端经济会议,被各种经济学理念冲击,满脑子都是问号。
这个发言人是谁?
这是哪个派别?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们在讨论什么?
啊,怎么还吵起来了?
我应该站哪边?
我应该说什么?
会议什么时候结束?
……
大脑承载不了高度负荷,以至于昏昏欲睡。醒来还觉得,真是无聊得很。殊不知,无聊的不是这个高端局,而是局外人的自己。
《雪》的文字表达、写作手法、篇章布局都没有催眠要素,反而比很多小说要有意思得多。
之所以会犯困,原因之一就是认知水平还没到理解这本书思想内核的境界。
如果你看不下去这篇文章,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哦(开个玩笑啦)。
02
在读《雪》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怀疑是书的问题。
不就是伊斯兰教信徒摘头巾的问题吗?不就是有信仰的人和无神论者的冲突吗?何至于一直纠结、争论,甚至一言不合就随便开枪杀人。
特别是读到一个剧团老板发动军事政变居然还像模像样时,我的脑中全是无语的表情包。
这就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吧?
土耳其小,卡尔斯市更小,卡尔斯人那么穷,那么落后,为什么还那么固执,那么不思进取,那么排斥进步和文明,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后来看到他们的精神领袖同时和一对姐妹保持性关系,姐妹俩还爱她爱得死去活来,我不能理解但大受震撼。
直到小说接近尾声,发动军事政变的人死了,精神领袖死了,被大雪封闭的路通了,来寻找答案的人走了,政府的人进来了,一切恢复正常,人们又过上了普通而贫穷的日子。
我才终于被小说的悲剧性触动,落了一滴温热的泪。
就这仅有的一滴泪,还在我读完全书后被定义为“鳄鱼的眼泪”。

03
最后的最后,小说里的一个角色应“我”的邀请,为这本小说的读者说点什么。
那一部分让作为读者的我有种被说中了的尴尬,进而生出无尽惭愧。
在整个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试图让自己理解卡尔斯人,理解土耳其人,可我确实没有做到。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看那些伊斯兰教狂热信徒的想法和行为,我表示极大的尊重,却也难免有同情和怜爱的感觉。
我想说我确实对土耳其知之甚少,如果我再多了解一些,想法会不一样吧。
我还想说,还是要多读书,才能更有格局,更能理解,更加包容,这样也许就可以和他们产生共鸣。
但我很快意识到,我似乎又走进了这本书设下的圈套。
我确实产生了疑惑,却依然居高临下。很可悲但很真实。
一个一个的穷人可能会被人们同情,可要是整个国家都贫穷的话,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首先就会认为这个国家愚蠢、没有头脑,会认为它懒惰、肮脏和无能。
这个国家不会被同情,而会受到嘲笑。它的文化、传统、习俗也会受到嘲笑。其他国家的人们有时也会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难为情,不再嘲笑这个国家。
要是这个国家的移民成了工人的主体,包揽了最差的活儿的话,为了安抚这些移民,不让他们造反,他们会假装对他们的文化感兴趣,甚至还会装出一副平等的样子。
是这样的吧?不过这个话题讨论起来难免会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敏感处,咱们按下不表。
04
单说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真的一不留神就会冒头。
我自认为是比较谦卑的,外在表现也总是唯唯诺诺,很少颐指气使,但也有不少高高在上的时刻。
譬如我以前在微信读书上看书,偶尔读到别人的无脑评论,我会没事找事地去看人家的主页。
如果他没读几本书,我就一副了然的样子:果然没读几本书。如果他读了好多书,我就摇摇头:那么多书真是白读了。
多少个睡不着的夜晚,我反反复复回想这种秀优越感的行为,每次都尴尬到能把被子咬个洞。
这也是读书的意义之一吧。
在书中找到那个不怎么阳光的自己,狠狠斥责,然后紧紧相拥。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的内心也不是时时亮堂,所以需要借书中的故事晒晒自己。毕竟很多时候,接受比逃避更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