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送给我一册神岗木棉村的《谢氏族谱》。翻开浏览了一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宝树和孝行这两个词。谢氏家训的第一句就是“尽孝敬祖",可见对“孝”的重视。村里有许多祠堂和私塾,祠堂有宝树堂,宝树堂里有“宝树流芳"牌坊。祠堂的对联有“宝树宗枝源流远,祖祠世族泽永长"和“芝兰挺秀,宝树呈祥"等等。宝树和孝行可说是木棉村的灵魂了。
在木棉村的西边,长着两棵巨大的木棉树,单树干要三个大人才能合抱过来。村冠范围达一千多平方米。据说树龄与村同寿,起码达六百二十多年了。这两棵树,或者就蕴藏着许多故事。“穆穆威灵光万户,绵绵德泽普千家"。木棉(穆绵)树像温厚的长者,荫护着从化最大村落的村民。
在距村西一千多米的石头岭山坡下,有一棵栽种于明洪熙年间的荔枝,树干直径5.15米,树高12.65米,冠幅占地886.23平方米。长达六百多年的历史,最高年产量达6000多斤,这是一棵不折不扣的“荔枝王"!在二零零四年七月十八日,它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证书。木棉树和荔枝王,真是木棉村名副其实的宝树啊!
五百多年前,也许就只有这一棵荔枝。它的果子色香味奇绝,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佳品。据村民说,每年盛夏之际,荔枝开摘,热闹非凡,连邻村的父老乡亲也前来庆祝。在仪式上,会请族中长者,先行品尝新荔,然后大家再一齐吃。老人们,又会把最大最甜的“双孖角"荔枝,留给小孩子。这也是村里流传的孝行吧!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同一棵大荔枝树下,长者优先品尝的习俗延续了数百年,对村中子弟的影响很大。人们吃着荔枝,听着老人讲以往的故事,学会尽忠尽孝,行仁仗义,人心逐渐趋向善良。族人的优良品质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怪不得木棉村一直家族兴旺,名人雅士辈出。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孝子的故事,就很感动人。
孝子叫谢树藩。有一次,他的父亲谢相玲患了重病,终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家里寻遍各地名医,皆不能治愈。他看着父亲病得越来越重,非常痛心和无奈。在几乎绝望之际,他对天祷告:“若吾父能转安,则请上苍戳我寿龄,以续父命"。心诚则灵,也许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他祷告完返家,竟意外地见到父亲的病情好转起来。不久,谢树藩却不病而亡,时年只三十多岁。乡亲们都说他以己命换父命,事父至孝。他的事迹越传越广。他的高尚品格也为人们所敬佩。当地的官府知道后,应广大村民之请求,把他的事迹上书到朝廷。光绪皇帝知道此事后,大为感动,于是降旨地方,建立牌坊,彰显孝行。
这个牌坊至今仍然耸立在荔枝王附近。牌坊顶部的“圣旨"很显眼。坊额上阳刻“孝行流芳",下面有文字记述立牌坊的原委。在两侧的柱联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大夫不虚生世间"。牌坊两侧间,分别刻有“入孝"和“出弟"。意思就是出外要敬爱兄长,回家要孝顺父母。谢树藩虽只三十多岁,他的孝行感天动地,也不枉度人生了。
木棉村的宝树木棉树和荔枝王,谢树藩的"孝行流芳"牌坊,已是木棉人的精神支柱,是不可多得的文物。文物的宝贵之处在文不在物。物是文的载体,文是物的灵魂。我们要的是记忆,要的是这个故事传承的精髓。在当前新型冠状肺炎肆虐世界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孝行尤为重要。我们庆幸生在孝行天下的国度,庆幸我们生于当前伟大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