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3.10.10)
如下图所示这道题目:
没有文字提示。如果是您,会怎么教学?原谅我还是先想到教再想到学。一起来看这样的教学片段:
第一步: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在=后面写出每道算式的得数。
生独立完成。
第二步:集体校对
师:每道算式得数等于几?火车火车哪里开?
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采用开火车的方式快速校对。
第三步:观察讨论
师:这些算式有特点,谁的眼睛亮?
生:上下两题得数一样。
师:比如,第一组上下两道题都等于18,第二组呢?
生:都等于24。
师:第三组?
生:都等于30。
师:除了每组两道题得数相同,还有什么特点?谁要补充?
生:我发现,上面一道题的乘数比下面一道题的乘数少1。比如,第一组上面一题是2个6,下面一题是3个6。
师:谁听讲好?把他的发现再说一遍?
生:他说,上面一道题乘数比下面一道题乘数少1。
师:第二组,第三组,是不是也这样?
生:第二组,上面一题是3乘6,下面一题是4乘6,上面比下面少1。
师:第三组呢?
生:上面一题是4乘6,下面一题是5乘6,4比5少1。
师:每组都有这样的关系。那为什么每组上下两道题得数还一样多呢?
生:……
生:2乘6等于12,12加6等于18,3乘6也等于18。
师:通过计算再次证明第一组上下两道题得数一样多。不用算,行不行呢?
生:2个6相加再加1个6,就是3个6相加,也就是3乘6。
师:谁听讲好?再把这种方法说一遍?
生:2个6相加再加1个6,就是3个6相加,也就是3乘6。
生:2个6相加再加1个6,就是3个6相加,也就是3乘6。
师:第二组、第三组,不计算,再看一看?
生:3乘6表示3个6相加,再加6,就是4个6相加,等于4乘6。
生:4乘6表示4个6相加,再加6,就是5个6相加,等于5乘6。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组上下两题得数一样多。通过分析,我们又找到了每组上下两题得数一样多的原因。谁选择一组,再把原因说一说?
生:……
生:……
第四步:再看问题
师:再看这些算式,一共有6道,还需要每题都计算吗?
生:不需要!
生:只要算3道,每组算一道就知道另外一道算式的得数了。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一组一组看,本来需要算两道,找到关系之后,只要算一道,这就叫做事半?
生:事半功倍!
师:如果一看到题目,就开始算,行不行?
生:不行,要先找到规律。
师:是的。做题的时候,先看再算很重要。看,就是审题,认真的看,就是认真的审题。
回顾以上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做法可以提炼出来,继续在后续的教学当中鼓励自己:
其一:什么是看得见?
学生独立完成,往往会疏于分析,而知识的建构又不会自动发生。于是,在学生独立完成以后,组织学生观察,把隐藏在题目下面的关系或者规律找出来,这正是数学眼光的培养契机。通过训练,助学生逐渐养成比较的意识,提升比较的能力,形成数学的眼光。
其二:什么是事半功倍?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一定需要完整的课例才能呈现,其实小到一个数学规律的应用,就是沟通的桥梁,共用的载体。在上述教学当中,关于“事半功倍”的解读,就是借用了数学学习当中一个巧算的规律。
吕林海教授谈到关于“大概念”的理解及其教学,提出如今被热捧的“大概念教学”并不是模式和终点,而是否定和肯定并存,意味着更多探究和实践的可能。那么,在谈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候,也可以用多种方式无限趋近和融入。
其三:什么是审题?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什么是审题?总听老师反复提醒,然后再反复抱怨,学生们认真审题的事情。但是,什么是审题?怎样认真审题?都需要借助具体问题的解决,落实在完整的思维操作过程当中,以给学生直观具体的感受和获得。以上这个片段,就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比较自然。同时也因自然而对效果可期待。
----2023年10月10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