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和曾国藩虽生在不同的朝代,一个明朝一个晚清,他们却都是朝廷忠臣,在时代发展中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是一代谋臣也是群臣,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可比性的。
1.张居正年少得志,19岁中举,其才智聪颖有目皆知,算是天赋型人才。而曾国藩是出名的“笨”,科考数次,屡败屡考,三十多岁中举,还有一次考卷成为反面典型。曾靠着一股狠劲和执拗的精神才能走上仕途。
2.张居正做事风格是雷厉风行,刚猛激进,下手狠、准,为了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首辅相位,不惜除掉曾经挚友学士,还有至爱的恩人,宁愿舍弃至爱也不手软。曾国藩则是刚中带柔,以柔克刚,尤其是初期因为个性过于孤傲,被群臣和皇帝孤立后,在家丁忧自省,变得外圆内方,懂得了世故而不世故。他惯用“拖字决”,结硬寨、打呆仗。
3. 面对官场贪墨之风,他俩都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但是涉及家人却又不一样,张居正无视和纵容家人贪腐,他的父亲在乡里借势多占良田, 扩建家宅,立牌坊堪比皇家排场。 但是曾国藩的家风家训至严,他家所有女眷每天在家做女工,将物品变卖填补家用,家中少有奴仆杂役,所有人生活勤俭节约,有时候捉襟见肘,所以对于曾国荃攻城破城的大肆抢掠,他会睁只眼,闭只眼,因为这个大家族的生活开销基本靠曾国荃支撑。其弟曾国荃这点还是令人有所诟病,曾国藩自己每天都会自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关于人才培养,张居正生前只顾着巩固自己地位,扫除异己势力,最终成功上位,连皇帝对其都要忌惮三分,就此埋下祸根,后继无人,树倒猢狲散。而曾国藩重视人才,他的幕僚众多,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2人,大学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出任总督30人次,巡抚28人,出任巡抚50人次。此外,还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副将、道员、知府、知县,最不济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天京克复前后,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英国历史学家包耳格曾经说:"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并且是由他提名的。如果他曾经希冀的话,他可能已经成为皇帝。"话虽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曾国藩影响之大。当然,不光是幕僚们从曾国藩这里获得收益,曾国藩本人也从幕府中收获巨大。李鸿章思维清晰敏捷、作风明快果断,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大局的关键,因此一遇大事,曾国藩往往求助于李鸿章的分析决断。裁掉湘军,组建淮军,足以证明李鸿章就是接班人。
5.结局大相径庭。张居正一生树敌太多,结局悲惨,死后不到三个月全家灭门,差点被皇帝掘坟鞭尸,只因做事一心为国不顾后果,更不顾自身和家人安危,也许他犹豫过也想过,只是因为一旦有所顾忌,则无法完成改革创举,便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确实开创了“一条鞭法”和万历十五年盛世。 曾国藩走到人生巅峰时,懂得急流勇退,主动裁剪湘军,自剪羽翼,让朝廷放心,全身而退,当然他也给自己留有后路,他的学生和幕僚占据朝廷主要位置,都是他的支持者,湘军之后的淮军又是主力部队,其实换汤不换药,因为李鸿章就是曾国藩接班人,不得不说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乃极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