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琴解佩”这个典故出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一段千古流传的爱情佳话。对于世人所谓“郎才女貌”“相亲相爱”甚至“琴瑟和鸣”之类的称颂,我却不敢苟同。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并非如世人传说中的恩爱夫妻。故事后来的走向和最终的结局与我们的猜想大相径庭。正是,“我猜中了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尾”。甚至故事的开始,或者也并不是那么单纯香艳。
司马相如这位千古称颂的风流才子其实是位薄幸郎。早年间,作为一介穷书生,他迷恋卓文君的美貌(窃以为更多是出于对卓家显赫家世与资财的觊觎),甘冒身败名裂的危险,携文君私奔。他的这种勇气掩住了世人耳目(也许影响评判的还有世人眼中对文君寡妇身份不加嫌弃乃是出于的“真爱”判定),让人纷纷称颂:好一位情痴!
于是文君当垆,相如苦读,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呢?后来文君父蜀中富豪卓王孙资助女婿求学及远赴长安求取功名。
再后来相如在长安高官得做厚禄得享乐不思蜀,文君独守蜀中。
再后来,卓文君等来了司马相如一封只写着一行数字的家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无亿”,意为“无忆”或是“无意”。以卓文君的聪明敏感,还有什么不能懂得?
于是有了卓文君用数字连成的一首诗。诗云:“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交,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流,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传说中司马相如读到卓文君这首颇见才情的诗之后万般羞愧,于是接上妻子去了长安,于是再度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红袖添香……
其实这不过是善良的人儿美好的想象罢了。一个生性凉薄且业已生出不良企图的男人,你如何用一首回文诗就让他回心转意?恕我直言,那无异于蜉蚁撼大树吧?
于是流传更广的传说是:司马相如迎娶属意的丞相的女儿,再度享受人生四大喜之“洞房花烛夜”,而卓文君不知是因为娘家破败还是无颜再回,流落蜀地,最终不知所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