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面,读书考试是选修课,谈恋爱才是必修课。
多个朋友多条路,要建立自己的人脉。
再不抓紧时间,我们就老了……
网上盛传着“XX毕业前必须要做的X件事”、“去XXX地方必须做的X件事”、“XX岁前必须要做的X件事”等等行为索引,成功开启了一波波的“骑行热”、“社团热”、“恋爱热”……
这些潮流热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倾向,即:倾向于把前人的经验之谈当作圣经。究其原因,不过是对出于对“遗憾”的恐惧。
我认识的两个学长,一个叫阿力,另一个叫阿凡。令我惊呆的是:这两个人居然互相认识!令我更惊呆的是:他们很早之前就加了彼此的微信朋友圈,可是两三年也没见二人互动过。
如果不是那次刷朋友圈,被“发现”圈中,恐怕我此生都不会联想到他们居然上的是同一所大学,还是同一寝室,上下铺的关系!原因无他,实在是两个人的经历太过迥异。
那天,阿凡发了条朋友圈,晒了他刚拿到的博士学位证,定位米国。我和阿力在评论区撞见,两个人还在评论下以一种很熟稔的口吻互动了起来。
禁不住好奇,我去私聊了他们。
经历过高考的同学都知道,院校招生也是有地域区分的。通常情况下,招生单位对本地考生都会实行优待政策,即:他们可以以相对外地考生较低的分数线入学。
阿力就是本地考生之一,高中不见得多努力,但人也还算聪明,跟高考学习大潮,被强灌了几瓶墨水后,堪堪踩着线进了本校最好的专业就读。相比较阿力的狗屎运,来自外地的阿凡就显得根正苗红得多,靠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是他们报考地的优等生。
进入大学后,阿力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欢快随性地驰骋在男女比例3:7的大草原上。在有的人连自己班上有几个人都还没有认清的时候,人家社团都报了好几个,并且成功拿下学姐大手牵小手。
在阿力致力于谈恋爱的时候,受高中自律学习惯性驱使的阿凡则一头扎进了学习的海洋。每天依旧6点起床看书背单词,然后去食堂吃早饭。除了上课、去图书馆,阿凡也会去其他学校蹦跶。却不是为了联谊,而是去蹭课、蹭名师的讲座。
后来一起吃夜宵的时候,我问阿凡:“一个人走在路上不会觉得孤单么?你不交个女朋友,来场校园恋爱,不怕以后觉得后悔么?大学生活难道不是都应该越丰富多彩越好?”
他像看白痴一样看了我一阵,反诘我:“什么叫做丰富多彩?跟风去旅个游,谈个恋爱,参加个学生会就是丰富多彩了?这样就不孤单、不寂寞了?就能保证几十年后不会后悔了?”
忽然间,我有些哑然。人生之路是个矢量,有着不可逆转的方向。我们只能往前走,即便是错的路,也没有回头修正的机会。
而年轻的我们总是怕走错,怕遗漏,更怕悔不当初。所以会去看别人怎么走,他们没来得及做的事,我们提前预知了,然后就尽力去做。为的是以后到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不遗憾。
笃定“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笃定人生只能活一次的我们,以为这样就能在有生之年阅尽繁华,就能在最美的年华看遍撩人的风景。却在奔波沉沦中忽略了一个定律:我们永远无法用一双脚,在有限的青春里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意味着,即便把那些毕业前要做的“十件事”、“百件事”都做了,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后悔。毕竟,人生也还是有那么长呢。
长到你可以在某个安静的下午,在沐浴阳光的街头咖啡店里,用一杯卡布奇诺就回忆起清风缠绕的校园一隅,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多看几本好书;长到你可以在某个喧嚣的夜晚,在灯火迷离的巷尾烧烤摊,用一瓶江小白就回忆起长发翩跹的佳人笑颜,后悔当初没有去追心爱的姑娘。
阿凡见我发起了呆,笑着呵了口气,气息在冬夜的低温下迅速凝成白雾。他说:“我会遗憾,但不会后悔。人生来就与孤独为伴,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而他们理不理解,其实根本影响不到我。这是我自己的人生。”说完便饮尽了杯底残留的酒。
我听了,释然地笑了,拿起酒瓶给他续了一杯酒,说:“是啊,人生终归是自己的。年轻要活得痛快,年长要活得自在!”
人活一世注定不可能毫无遗憾。即便是游戏人间后为人夫、为人父的阿力,也会遗憾当初没多考几个证书给自己增加技能,没去图书馆装个逼拓展学识,没去勾搭几个女学霸丰富情史。
然而,无论是于迎来送往的阿力,还是孤独行走的阿凡,他们的人生一样都是存在遗憾的。可那又如何?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一步步行走出来自己的,连遗憾也是自己给的。最好的人生是“顺其自然”,而不是为了避免“遗憾”而去迎合潮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