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闺蜜是个绝对的向上向善的好青年,大学毕业以后就投身到了环保公益组织。几年后由于成家养娃的一些现实原因,回到了老家,考上了政府部门,过上了朝九晚五的体制内生活。
她是个对工作极其负责的人,那种负责带着一种使命感,任何事只要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推脱、耍滑,在她的心里如果那样做了,比揍她一顿更让她难受,甚至有时候因为不愿意参加饭局而撒个谎,都会让她的道德上背上极大负罪感。
就是这样一个她,前段时间透露,她想要辞职,因为她觉得现在做的不是她想要的,她依然觉得投身环保事业是她最想做的事。
不过她也同样承认,有很多事情,在体制外呼吁再多,也不如体制内的影响力产生的效果直接。只是,现在她觉得工作岗位上的那种无奈压迫得她有点喘不过起来,在未来发展上,她也看不到自己的希望。
我劝她一定慎重三思,说了我的三点理由。
第一,经济来源很重要。当初为什么要回来和这个有着直接关系,当初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
第二,离开体制内真的能够让你发挥比现在更好的作用去推动你想做的事吗?
第三,如果你离开了,只怕不会有比你更负责任的人去承接你的岗位,去发挥岗位价值。那体制内只能是少了一个有公德心的人,多了一个敷衍了事的人。
我真心觉得,体制内应该多一些像她一样有使命感的人。
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工作。
曾经就这个问题,我也拷问我自己。
对于我来说,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带给我的认同感、成就感究竟有多少?
我的答案是,最起码它为我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不论其他,单凭这一点我就应该对工作负责。当然,继续寻找认同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不应该只是谋生的方式,它应该被赋予更多的价值,寻找到岗位上的认同感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我打心底里佩服那些有梦想、有执念的人。
这样的人在提醒着我,总有些东西要高于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油盐酱醋。总有些人敢于为了梦想去冲击世俗的藩篱,找寻高尚的东西。
这样的“另类”常常不受世人的欢迎,往往会被嘲笑、被差别对待,但是这样的“另类”因为执念而内心充实。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与众不同”。
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直坚持“与众不同”。
大多数的我们脆弱地不堪一击,在被众人质疑后,变得质疑自己,放弃自己,改变自己。
我们常常对身边的一些负面事件深恶痛绝,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负能量影响,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原则、改变自己的信仰。最终,一点一点流失了自我。
有些东西终要去寻找。
这个社会之所以会越变越好,不是因为我们能看到、能评论、能抱怨。而是在看到了之后,去思考、去改变、去行动。
也许我们能做的不多,影响力很小,但是,即便个人再渺小,但是有一点依然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那就是不要让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类人。
不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理想,但每个人至少应该有愿景去当一个好人。
“我们这一代人在我们老去的路上,一定一定不要变坏,不要变成你年轻的时候最痛恨、最厌恶的那种成年人。”——刘媛媛(年轻的90后,北大才女,《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