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行走都争取让自己的收获更大,说实话这次的外出培训,实在是对自己不小的挑战,因为很少生病的我,净头疼了两天。可能因为住的地方不朝阳,又没有空调,房间里有些冷,就冻得有些感冒头疼。来之前还是有些欢喜的,因为知道这次讲课的老师都是名师,最重要的是有我的偶像华应龙老师,还有很期待刘伟男老师现场版的《苏州码》。
几个老师的课各有特点,内容也各具特色,让我学到很多,以我不能去评价哪个老师的课好,哪个老师的课有疏漏,也只能来说说令我感兴趣的吧!
一、《探索与发现》李培芳
听到的第一节课是李培芳老师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但是李老师却选在上学期为孩子们上这节课,而且他怕老师会提前告诉孩子们,让孩子们准备,所以当时在报课题的时候报了《探索与发现》,这样老师也不知道他要讲什么,更不知怎么让孩子准备了,也就达到了李老师的目的。
这节课李老师的意图是重在让学生们思考,然后自己得出结论。课伊始,李老师的一句任何三根小棒都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吸引着孩子们动手去拼。三根13、15、21厘米的小棒当然能拼成三角形。接着把15厘米的换成了换不同长度的小棒,先让孩子们猜想,然后再计算,最后得出结论到底能不能拼成三角形。当把小棒换成5厘米时,孩子们就有的已经感觉很崩溃了,因为看着应该能围成,但是去前面操作却不能围成,在经过几个孩子的操作后,仍无法围成,孩子们得出结论,因为13+5<21,所以不能围成。然而李老师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而是又换了三个,直到换成37厘米的。这时候就有了两个结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能围成,一部分认为能围成,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能围成的认为13+37>21,所以能围成;不能围成的认为21+13<37,所以不能围成。学生各持自己的观点,于是李老师让孩子们上前面来拼,发现没有围成,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要看哪两条边相加。最后孩子得出结论两条短的边相加大于长的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其实到这里,我是有个疑问的,因为课本上给我们的结论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什么李老师提都没提这句话呢?李老师在课后讲这节课的思考时,解开了我的谜团,其实他一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放着骨头的那个图片我就明白了,因为连小狗都知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李老师这节课不停的让孩子思考,引导孩子去探索,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并从中学到知识。李老师一直主张生本数学,而怎么实现生本数学呢?就是让数学成为好玩的数学,让课堂成为温暖的课堂,这才能成为成功的数学。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变课堂,提高效率,哪怕我们只跟孩子说:“孩子们,今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上课”这样的话,让孩子们有期待,因为有期待是好事,是让生活有意思的事情。最后李老师送给我们一句话“总是那些不同,让我们心生期待!”
二、《苏州码》8888各国的不同表示 孙子算经 刘老师和我
前段时间看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刘伟男老师的这节课——《苏州码》,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以前还真没听说过苏州码,也觉得很惭愧,连外国人都在用的苏州码,我一个中国人却没听过,这也许就是刘老师选择这节课的原因吧!能够在现场听刘老师讲这节课,真是觉得荣幸之至,也听得格外认真。
刘老师屏幕出示带有苏州码的图片,有老北京胡同的标示牌、有菜市场里蔬菜的标价牌、有香港的路牌,问学生看到后有什么问题,由此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并去解决孩子们的疑惑。先是让孩子们了解苏州码的来历,接着猜测意思,并记录这些数字,然后让孩子们尝试用苏州码写数,进而引出苏州码其实有自己的一套写法,最后给这节课起个名字就是拾遗苏州码。
刘老师的《苏州码》这节课讲完,我给刘老师提了问题,因为这节课是数学课,但是我却觉得有很多历史元素亦或是语文元素,数学元素并不多,不知刘老师的初衷是什么?刘老师只用了十六个字就让我豁然开朗,她说“”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滋润生命”!是呀,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就像郑毓信教授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如果你只满足于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只能说你是一个教书匠;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你就是一个智者,因为你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言行、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文化熏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那么,即使你是一个小学教师,即使你身处偏远的农村地区,你也是一个真正的大师。”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学知识,还要让孩子们意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作为华夏子孙,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去发扬,这也是刘老师选择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课后刘老师分享了她的想法,她说为了讲这节课,她查阅了很多资料,把自己弄得像是考古的。她说她的老师对他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备课要竭泽而渔”,竭泽而渔本身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这就是褒义词了,就是希望老师们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竭尽全力,想到没有任何想法了为止,也确实,如果我们备每一节课都做到竭泽而渔,结果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三、阅兵中的数学故事课上 华应龙老师的备课稿 华应龙老师和我
一直对华应龙老师非常仰慕,可以说他是我的偶像,总希望自己能像他那样上课,所以多次在网上看他讲的数学课,也一直在学习他的上课风格和设计。第一次在线下见到华老师,第一次在线下听华老师的课,特别开心,也倍加珍惜。
华老师这节课是《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为什么佩服华老师,也是因为此吧,人家看阅兵就能看出一节课来,他一直提倡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这节课也是他那句话的最好体现吧!
今年十一是我们中国成立70周年,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在期待着国庆阅兵,也都观看了国庆阅兵,我也相信大多数人在观看的时候都会对我们的阅兵气势大大的称赞,都会感叹祖国的繁荣富强,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可是有几个人会想到看阅兵就能上一节数学课呢?估计也只有华老师了。我记得我在看的时候,就是一个劲的感叹,然后词穷的我嘴里不停的说着“队伍好整齐呀,站得真直呀”等等这样的话,我没有想每个方阵在路过主席台的时候用了多长时间,更没有想最前面的将军和士兵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只知道东风41很厉害,可是关于它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可是华老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们知道阅兵之美,美在这里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
华老师在上课前对学生做了小调查,看孩子们对这次阅兵了解多少,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课伊始,华老师说一起了解三个故事,这里就激起了所有人的兴趣,那三个故事呢?第一回破解6米之谜;第二回为了神圣的那一刻;第三回如果我来解说东风41,华老师的这三个故事讲完真的让我涨了不少知识,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一回破解6米之谜
因为是建国70周年,阅兵时放的烟花与七有关,气球与七有关,很多很多都与七有关,可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将军与第一排士兵之间的距离是6米而非7米吗?7米不是和我们的70周年更契合么?原因就是里面蕴藏的数学知识。华老师先是让学生猜测,然后计算。阅兵时士兵的一步是75厘米,6米正好是8步,而7米的话就不是整步了,所以是6米而非7米,当然华老师在解决完后播放了视频,让学生观看并数了一下,也确实是八步,所以阅兵之美,就美在了精度。
第二回为了神圣的那一刻
为了神圣的那一刻,就是将军和士兵们通过体验区的那一刻,因为这一刻是有时间规定的,那这个时间是多少秒呢?要想知道通过检验区的需要多少秒,我们要知道什么呢?要求时间,毫无疑问要知道速度和距离。这时就有学生说了,距离就是两个华表之间的距离,这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知道了速度和华表之间的距离,就可求出需要多少秒了吗?还需要知道别的吗?经过华老师这么一说,有些学生迅速反应过来了,还要知道方队的长度。华老师赶紧追问为什么要知道方队的长度?这是因为所有人都要过去呀!这个问题就像是火车过桥的问题,火车末尾要通过桥,才算是完全的过桥了。都知道天安门两个华表之间的距离是96米,接着给了一组数据:将军脚尖到第一排脚尖6米,后面14排都是前一排脚跟到后一排脚尖0.9米,脚长0.3米,那么方队的长度是多少呢?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很复杂,可是华老师给孩子们时间交流,引导孩子们分类,分开想问题,最后孩子了给出了完美的答案14×(0.9+0.3)-0.9+6=21.9(米),这时候有了方队的长度和检验区的长度,就是有了距离,那还得知道速度,这次阅兵的速度是一分钟112步,一步75厘米,那一分钟是多少米呢?华老师又给学生们时间,让学生自己算,在这里还真出现了问题,有的孩子没有进行单位换算,实际是一秒走1.4米,现在有了距离,有了速度,那时间就迎刃而解了,(21.9+96)➗1.4=84.2(秒),没错,检验部队走过检验区的时间就是84.2秒。我们当时在看阅兵的时候可能没想过这个问题,原来指挥官都是有自己的数据支撑的。所以为了这神圣的84.2秒参训官兵训练了五个多月,为了这神圣的84.2秒士兵们每天苦练十个多小时,所以我们看到的阅兵之美,背后都是艰辛的付出。
第三回如果我来解说东风41
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首次亮相。‘东风-41’性能与发达国家的第六代,如美国‘民兵-3’和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基本相当,部分技术甚至已经超过它们。“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突破1.2万公里,攻击目标的偏差只有100米,并且可以携带6到10枚分导式弹头,对手很难拦截。“东风-41”弹长16.5米,弹径2.78米,整体重量达到60余吨,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
在阅兵的时候,主持人对东风41作了简单的介绍,可是这些对于东风41的介绍,并不能让我们体会到它的厉害。华老师先是让小组交流如果自己来解说东风41要怎么说,然后放了一段视频专门介绍东风41,听了这段介绍,身为中国人都会自豪。有的学生就说了东风41到纽约只需要20分钟,而北京到纽约的距离是一万多千米,就这样华老师提出了问题,东风41的速度是多少?此时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调动起来,都积极的去算。然后汇报是三万千米每时。华老师接着又问每秒钟是多少千米呢?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寻答案,结果得出8.3千米每秒。阅兵的时候主持人并未提到这些数据,可是如果用到这些数据去解说东风41洲际导弹是不是更有力量呢!
三个故事分享完,这节课也接近了尾声,华老师让学生分享有什么收获,有个孩子一语道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华老师的这节课就是让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就像马克思说过的:任何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地步。阅兵之美,不就是美在速度,美在力度,美在精度么!数在哪?数在心里就美了!
我的感悟
听名师的课总是会不停的感叹,听名师的课总会感觉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而名师的课都是用心备出来的。思考我们平时的备课,如果也能备到竭泽而渔的地步,能一直用心,我相信也会给孩子们一节节精彩的课,也会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好玩,体会到数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