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珍稀濒危植物植物花卉辨识
食虫植物|国家Ⅰ级濒危珍稀物种——貉藻

食虫植物|国家Ⅰ级濒危珍稀物种——貉藻

作者: 易花得木 | 来源:发表于2020-01-14 21:51 被阅读0次

    食虫植物|国家Ⅰ级濒危珍稀物种——貉藻

    文:花木君

    自然界有很多具有捕捉和食用动物功能的植物,其中一类由于没有消化酶,只捕捉而不消化吸收,诸如贝尔特罗嘉宝凤梨,因而被叫做“捕虫植物”,大概有300多属都具有捕虫功能,这些众多的植物大概是植物界比较“贪玩”的。

    捕蝇草

    然而,另一类却是属于“饕餮”类型,不但捕捉虫类,还分泌消化酶之类,把捕捉到的猎物消化吸收,从而促进自己的生长,这类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有的还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因而有的食虫植物也称为“食肉植物”,诸如猪笼草等。

    茅膏菜

    据统计食虫植物共计有630多种,分属于10个科约21个属。食虫植物里面,有的不食用虫类也可以生存生长,诸如瓶子草等;而有的则需要消化昆虫提供养料,才能开花结果繁殖,比如狸藻,看来食虫是其自然生长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植物进化的结果。

    猪笼草

    前面我们介绍了不少食虫植物,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独门暗器”,诸如瓶子草、猪笼草之类的大肚囊“陷阱”,捕蝇草的快速“夹子”,捕虫堇、茅膏菜的粘液,狸藻的捕虫囊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并且这些食虫植物形状奇特,花色艳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今很多被开发成园艺品种,成为畅销花卉。

    捕虫堇

    然而相比世界上其他地域,我国的食虫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被列为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稀少的食虫植物里面,其中有一种,是国家Ⅰ级保护濒危植物,这就是——貉藻

    貉藻(Aldrovanda vesiculosa L. Sp. Pl.),又名囊泡貉藻,为石竹目、茅膏菜科、貉藻属浮水草本植物,长6-10厘米。叶轮生,每轮6-9片,基部合生;叶柄长3-4毫米,顶部具4-6条钻形裂条,裂条长5-7毫米,叶片平展时肾状圆形,长4-6毫米,宽6-10毫米,具腺毛和感应毛,受刺激时两半以中肋为轴互相靠合,外圈紧贴,中央形成一囊体,以此捕捉昆虫;

    花单生叶腋,具短柄;萼片5,基部合生,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3-4毫米;花瓣5,白色或淡绿色,长圆形;雄蕊5,花丝钻形,花药纵裂;子房近球形,侧膜胎座5,花柱5,顶部扩大多裂;果实近球形,不开裂;种子由果皮腐烂而出,5-8粒或更少,黑色。

    貉藻是单种属物种,仅有1种,在我国分布在黑龙江省,另外在欧洲中部、南部,亚洲北部和东南部,大洋洲北部也有分布,然而整体数量稀少。

    据科学家研究,貉藻早在8500万至7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就在热带岛屿上与恐龙为伴,经过漫长地质年代顽强生存下来,成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因而非常珍稀。

    貉藻的捕虫机制如同捕蝇草,其叶片通常呈现半透明的绿色,具有腺毛和感应毛,水中的水蚤和蚊子幼虫等幼小昆虫,经过时叶片迅速合并,细毛可以阻挡猎物逃脱,然后叶囊分泌消化酶,对昆虫进行消化吸收。约一周时间,将猎物消化完后,捕虫夹会重新打开,准备下一次的"狩猎"。

    貉藻的捕猎速度惊人,据研究其捕捉小虫子的反应速度大概在10毫秒左右,甚至比捕蝇草还要迅速,可以说是自然界中反应最为迅速的植物之一。貉藻的捕虫叶可以捕捉并消化猎物3-5次。当被捕捉的猎物太大时,它的捕虫夹也会由于"消化不良"而坏死、脱落。

    貉藻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对水质要求很高,水体PH值要达到6才有生存可能,因而貉藻又是水质的监测员。然而,由于世界上整体污染严重,因而貉藻生境堪忧,面临濒危境地。在1999年,貉藻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级别为国家Ⅰ级濒危重点保护;在2016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评定级别为濒危(EN)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环境监测力度的加大以及对濒危物种保护的措施增强,貉藻的生存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变。比如在2017年9月份,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保护区又发现了貉藻这一濒危物种,植株数量接近一万余株,为世界罕见。希望不久的将来,貉藻能够早日脱离濒危境地。

    2020-01-14易花得木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易花得木yihuademu)(服务号)

    宜花得木yihua-demu)(阅读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食虫植物|国家Ⅰ级濒危珍稀物种——貉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qz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