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简书电影
《摔跤吧!爸爸》---分别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和传播效果的理论谈

《摔跤吧!爸爸》---分别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和传播效果的理论谈

作者: 我是双子座DJ | 来源:发表于2017-06-14 00:14 被阅读157次

    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

    1. 社会性别理论:强调以男女两性生理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等级与差异研究。这一概念逐步与不同文化传统及社会控制机制展开对话与渗透,并衍生出各不相同的、“在地化”的理论研究内涵。

    2.《摔跤吧!爸爸》开播后在我国创造了11亿的票房,到底体现的是父权还是女权引发了社会的争论。故事的开端,讲述主人公是一位父亲,曾经是全国摔跤冠军,由于自己未实现梦想,所以一直想生儿子,代替自己完成梦想。但无奈妻子总是生下女儿,他和妻子在村子里开始各种询问生儿子的“秘方”,在询问之前村里人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能生出儿子,但是在生下女儿之后,村里人说做相反的事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种态度的反差蕴藏着人性。也就是说,影片中他辛苦求子,并且影片前半段中出现最多的词“梦想”可以看出,父亲高强度训练女儿的出发点是实现自己的梦想,生下的孩子将作为他实现梦想的工具,这是在她们还未出生就已经决定的,只是她们恰巧是女孩在实现梦想途中经历了一番挫折。因此,在片子中父亲的梦想是第一位的。

    3.在此部影片中,父亲对生儿子已经日显失望,因女儿与邻居儿子的一次打架,父亲意外发现了她们的“天赋”,从此开始高强度训练女儿。在这段时间,并未询问女儿的意见,甚至于妻子的话都无济于事。在印度的社会大背景下,女孩一般只能和家务事相关联。这样的做法明显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父亲自己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妻子和女儿同样遭到别人的嘲笑,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梦想。影片中最后女儿取得了成功,但如果父亲的计划失败,那他的女儿们又会面临怎样的困境呢?按照女性平等和自由的观点,女性的觉醒是要自己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选择,很明显,在这部影片中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切都是父亲的意志力在发挥着作用。所以说,这部影片不是励志片,更不是女权电影,而是一个疯狂的父亲大胆实现自己梦想的片子。

    4.同样顽固的父权存在于影片中。影片故事在开头就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因父亲希望他参加工作而放弃了摔跤事业(也许是因为金钱,但更多来源于父亲的影响)。而影片故事的核心是在父亲的权威下,女儿被迫学习摔跤。整部影片赫然写着“父亲的权威”几个大字。

    不仅女儿在父亲的权威之下屈服,就连母亲也屈从与父亲的权威。印度教有不吃肉、不喝奶的传统,但是母亲在得知父亲的想法后,只能要求父亲不在自己的厨房内煮肉,但却丝毫不能撼动父亲要通过吃鸡肉喝奶给女儿补充蛋白质的决心。所以,在此片中,父亲、女儿甚至于侄子都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侄子作为女儿的陪练,影片中只给了父亲的兄弟一个镜头,从未问过侄子是否愿意,在开始练习摔跤后,侄子曾说,自己没有摔跤的天赋。父亲在这部影片中,将侄子当做训练女儿的工具,将女儿作为实现梦想的工具。在父权社会下,一切似乎都变成了工具。在影片的最后,女儿夺冠,将金牌交给父亲,由父亲亲自给女儿戴上,一切的荣誉和掌声都归于父亲。据此,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赢得奖牌的关键是父亲而不是女儿,父亲仿佛是神,能够洞察一切,所以父权永远是对的,只要有父亲,任何一个女孩都可以成功,而恰恰这个女孩比较幸运而已。而这正是父权社会的表现。

    5.女孩看似的成功,实际上充满男性荷尔蒙运动的介入,影片虽然在最后上升到全印度女孩的高度,似乎完成了对男性世界的入侵和挑衅,但实际却是男性世界基本规则的遵循。女孩为了跑步穿上了略做修改的男性的衣服,为了胜利,女孩和男孩比试。本是姐妹两的革命,却被父亲减去了头发,自此大部分女性的特征被去除。最深有感触的是,女孩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母亲帮她们梳妆打扮后,说“终于有点女孩的样子了”。

    在此影片中,最为明显的是,吉塔成为全国冠军后,进入体育学院后,开始隐隐约约追求一些之前没有接触到的东西,例如美甲、留长发等,但却输了首赛。在社会建构性别角色中,各大媒介给观众灌输只要脱离男性的框架就会失败这一理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业界的精英往往是短发,着西装,单从表面上看,这样穿着是为了看上去精明干练。但大家想想“精明干练”这个词为什么与这种穿着紧密相连?为什么长发,着具有女性特征的衣物就不精明干练了?是工作的要求,还是社会建构角色发挥了作用,值得所有人深思。这种穿着在模仿男性的“行为”,似乎在传达着只有像男性那样穿着,变成男性,才能成功,才能强大。必须逐渐将女性特征淡化。在此,又涉及一个问题,将男性和领导力紧密相连,往往位居高位的都是男性。

    二.传播效果角度

    1.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摔跤吧!爸爸》很成功的一个因素是利用了女权主义的底色,女权主义这个敏感的话题,一直都是关注的核心话题,一般具有女权主义的电影都能在国际电影上获奖。虽然这部影片被批为“伪女权”电影,尤其是在印度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国土,影片最终上升到全印度女性的问题,是一个完美地收官。如果该片在中国本土拍摄,则不会有如此轰动的效果,顶多被列为励志片。

    3.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伪女权电影,甚至于有很多人在批评这部影片没有将女权完全体现出来,但它却巧妙地将“父权”和“女权”这两个敏感话题,女权主义者在影片中可以找到女权的影子,直男癌也可以在片子中看到男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这部电影,故此有了自己的消费人群,找到了合乎心理需要的至关重要。

    4.同时,这是一部励志片,成为虎爸猫妈的信条,带着孩子去电影院是再好不过了,告诉他们要遵从父母的决定,而这无疑又会引起社会的又一轰动。

    阿尔米竿先汗先前拍摄《三傻大闹宝莱坞》主要讲述的是孩子脱离父母的控制取得成功,而本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父亲的控制下仍旧可以取得成功,无非是前者快乐后者痛苦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摔跤吧!爸爸》---分别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和传播效果的理论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rd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