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完一节微观经济学的课,里面有一个“价格歧视”的概念。价格歧视就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通俗地说就是同样的商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很多旅游景点都会设有学生价,航空公司根据不同的购票时间实行不同的票价等等。看上去好像是商家亏了,但实际他赚了,而且赚的不止一点点。如果他想实行再进一步的价格歧视策略,会赚得更多。用一句专业的话语来说就是,他会赚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
是不是感觉很惊讶?从消费者这方来看,是自己赚了,商家肯定亏了,但实际却是商家赚得更多。你永远干不过商家,人家拿点小恩小惠,最后从你身上赚取的才是更大的利润。
类似于路边地推的那些,给你一点小礼品,让你扫个码加个微信关注啥的,你以为你赚了,其实你已经成了他们的潜在顾客,之后就会慢慢地向你进攻,从你身上索取更多他需要的东西。
这倒让我想起去年的那个保险听课的活儿。有些保险营销员在网上发帖,说是为了冲业绩,需要找人去听课,就是当托儿的意思,最后如果想留下来也可以,不留的话,课程结束就拿钱走人。听上去是不是很美的一件事?学知识还有钱拿,多好的事。真的是这样吗?想必很多人多多少少也都知道,保险公司常见在招人,他们招的不是工作人员,而是招的客户。就拿我刚才那个例子来说,去听课,听完结钱。这听课的过程中,有一种类似于“洗脑”的功效,一通下来,有些人成了保险营销人员,更多的是成了他们的客户,这就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