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945565/c62e6b388bc3497e.jpg)
这几天日月食火了,各种研究神秘学的公众号相继推出了对于日月食对各个星座的影响,看起来也是大受欢迎。
对于星座和运势,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从各大星座论坛对某某星座的定义,针对各个星座给出运势和种种建议,每个看的人都会觉得“哇哦,好准啊!”这就是自己所属那个星座的描述唉……我接下来财运blabla%^。无论他们说的是什么星座,对于任何看的人来说都会觉得说的那个就是你,那些精辟的分析让看的人激荡的内心中犹如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星相效应,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弗拉(Bertram Forer)通过对一些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并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模棱两可的、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20世纪50年代前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后来,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这位著名杂技师的名字将弗拉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而从另一个角度,生命本质冲动来说,巴纳姆效应是一种人在实现生命追求过程得到的代偿行为,即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再从认知行为来说,这是一种人们对信息的认知选择偏好(无意识),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只要信息中存在自己认可的或与自己经历过的内容,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往自己身上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客观的站在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因此,我们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我们对信息的部分认可,会产生对整体信息正面评价的错觉,从而引发认知谬误的晕轮效应。简单来讲就是片面的态度演变成对全面内容的认可或否决,也叫做以偏概全。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星座的内容,我们总是能够找到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所描述的特征跟自己的经历相关,从而将自己归类为该星座,而不理会其他无关内容。此外,当星座的解说被认可之后,还会对人产生暗示作用,这种暗示作用会长期活跃在意识中,从而影响人的行为。例如,星座预测说你下周会水逆,如果是星座热衷者,那么下周她的生活一定都在预防水逆,从而内心惶恐不安,而在这种心态下,哪怕遇上任何一点不顺心的小事儿,都会往水逆这件事情上去解释。
此时此刻,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张塔罗牌,画面中的女子用布条捂着自己的眼睛,双手持剑护住自己的胸口,身后是暗流涌动的湖面。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不安和恐惧而无法解决,就通过自欺欺人的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蒙住眼睛却剑拔弩张的女人一样,内心不安却把自己眼睛蒙上视而不见。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得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仍然距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太多时候我们无法“真实照见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