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两位刚上岗老师向我咨询关于课时怎么划分的事儿。
以精读课为例,第一课时应该是处理所学课文的生字词,作者简介,整体感知,以及课后题第一题处理。第二课时,重点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展开,还有课后的其他试题处理。
大致课时划分是这样。但侧重点不同,比如第一课时,生字词,作者简介甚至写作背景等的讲解,既有让学生了解的,也有让学生识记的。要分清楚哪些是学生了解的,哪些是学生识记的。整体感知是对文本的把握,这需要学生通过朗读完成,教师引导后总结即可。而第一课时的重点,无疑是处理课后第一题。到底怎样突破这个重难点,不同的课文和不同的课后题,处理的方式,当然也应该不一样。需要注意的是,课后题处理应该穿插在讲课中处理,而不是单独处理。这样才体现出语文的特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新课的学习。研读课文,不同题材的文本,讲解方法不同,但一定要突出文体特点,比如说明文就要讲说明方法,散文就要体现“形散神不散”特点。除此之外,还要体现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特点,比如,六年级第二单元阅读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方法写场面的。讲解是就要关注“点面结合”在文章中的体现。当然,一个单元的一组课文,要明确每一课所承担的语文要素,也就是要有大单元意识。从单元整体上考虑,有层次有梯度,层层推进完成语文目标。第二课时结尾处,最好设计一个小练笔。这样,整节课,就有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由于这一课生字词较多,讲解时就要在方面进行指导,而作者不是考查重点,课堂上稍微提一下即可。第一课时,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交流情感;布置作业等这几个环节。第二课时,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研读课文,感受壮士情怀;研读6-9段,感受英雄壮举;影片回放,瞻仰英雄壮举;布置作业等。如果说,在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七律长征》中,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什么是“点面结合”的话,在《狼牙山五壮士》的第二课时,要让学生学习点面结合写人记事的方法了。而讲到这一单元的《开国大典》时,除了学习场面描写方法,还要通过一个个场面体会群众激动而自豪的心情。
大概就是这样进行课时划分的。需要说明的是,它不是固定的,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掌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