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公开课的事,回过头再想想,发现当时有一些关于写作的想法并不是很成熟。现在想了一些,先写下来。
第一,关于写作课为什么要教。
过去常常有人说,写作就是说话。但它和说话又不是同一种概念,我个人认为,写作应该是好好说话。那些在嘴边呼之欲出的话一定要在心里斟酌几遍才能付之于笔端。一个人通过后天习得是会说话的,可是未必会表达得那么准确、形象、得体。比如如何写邀请函、通知等应用文体,如何通过讲述一件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通过说理来说服别人,这些都需要指导。
第二,写作课教什么。
中学生是有想法的,可是未必会表达得那么准确、形象、得体。对于如何描写春天,学生多少会有一些想法,只是想法多一点(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或者知道少一点(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具体写)。有的学生知道总写,却不知道如何分角度写,或者有的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干巴巴的,没有文采,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借助名家作品让学生有个模仿的对象,或者引导他们先看看别人是通过什么办法达到生动准确的。具体写的时候,到底是用什么手法,什么修辞,又或者引用什么句子,那都是学生自己阅读的结果,老师只能引导却不能指定。尤其是阅读、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思维水平也相当高,可能不需要别人教他如何表达的。所以,写作课可以教点方法但却不能仅仅教授方法。
第三,写作课怎么教。
既然学生能表达,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那么,教师在写作课堂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就不是教学生怎么写,怎么说,而是引导学生准确、得体地表达出他自己真实的意思。就像我们学习第二语言,在入门课程或口语课上老师会教我们单词、句子或语法,也会教我们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也会让我们知道在不同情境下该如何表达。比如中国人见面说“您吃了没?”就相当于外国人说“哈喽”一样,但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见面时会说什么那得看说话人本人的意愿。说话者按照自己的意思表达,那么我们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依据他的意思表达不断矫正进而明确说话者的意图。我们的中文写作课,是不是也应该如此?我们的教师最好先了解一下学生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理清楚自己的框架结构。这样想来,写作课应该和美术、体育一样,先让学生自己发挥表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的指导,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对一地指导,毕竟每个人的意图不会完全相同。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老师说,作文就是说话。这其实是一种认为说话很容易的误解。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写作能力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而对于一个人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小学低段的孩子因为刚刚学会用母语表达,可能会存在表达错误的现象,也从未写过表达清楚、描写生动的作文,所以,小学教师在作文课上可能教授的更多的是具体的写作技法,比如用上修辞,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等。可是,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一二年级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授这些了,或者说,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如何多角度看问题,如何在写景的同时抒情,如何在叙事抒情的同时说理。到了初三和高中阶段,那就更得提高教师的指导力,即如何指导学生培养思辨力,如何在众说纷纭中坚持己见,如何将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时代命运相结合。如果从这个意义上再来看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你就会真正明白叶圣陶先生说的那句话:课文就是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