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书接上回,我于12月3日报名参加人生中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比赛。于是,得到了来自朋友圈和身边朋友们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有三五个朋友看了上篇文章,也决定报名参加半马比赛。这就是同侪动力或同侪压力——牛人大咖很遥远,而我等小人物,如果做点什么事情,身边的人就会这样想:“他都能行,我咋会不行?整!”我这次报名是受人鼓舞,而我的报名也带动了别人。多好啊,盘活朋友圈,或许没有那么难。
还有十个八个朋友留言回复。因跑步而互动,因交流而加深情感。很多年前,先生说过一句话:亲朋好友,要常常走动,不走动关系就淡了。我深以为然。当下,走动起来很难,但微信里聊个天并不难。
师兄调侃说:“关门前回到终点,实在不行就上收容车。”嘿,十年同窗情谊,你还不了解我吗,我才不上什么收容车,除非,你来开。
慧环和张萌给出了很好的建议,用手表测心率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到悦跑圈找跑友获得支持。这些方法太实用了,我是想不出来。
阿俊温馨提醒:“开跑时有一条原则,按自个儿节奏来,甚至比平时更慢些。跑下来之后,你觉得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节奏。”嗯,睿智如你,这句话我很快就有了深切的感受。
刘敏律师在第一次半马跑下来的那篇文章中写道:“只要战略运用得当,一切都是纸老虎。”他还语音跟我讲了自己的经验,前面十公里跑比较慢点,到后面就会超越很多人。
孝龙除了给出的跑步计划外,也没忘在朋友圈鼓励。
晓刚是我不太熟悉的朋友,他跑过全马,半马用时只有1小时35分钟。他帮我细化了每周的计划,具体到每一天,当然还有各种训练提醒,这是师傅级别的关注,十分感动!
晓刚指导下的训练计划和实际进度02
这一周的跑步记录如下。
12月7日,围着操场跑了七圈半,大约3.2公里,用时25分钟。前两天中间都休息了一两分钟,心里憋着一股气,不打算中途休息,也确实没有休息。
12月8日,清早起来,右脚脚弓部位有点不舒服,走路难受,但不能停止跑。围着操场跑了十圈,4公里,用时33分钟。第1-3圈,跑得很慢,腿僵硬、发沉,有点小小的沮丧,还没有开始竟然就跑不动了。第4圈,看见一个人跑得快,决定跟着试试,快速跟了一圈,觉得太快了跟不动,放弃。第5-9圈,继续慢慢跑。第10圈冲刺。
12月9日,起床晚了,右脚仍然有点疼,不太想跑,最终还是决心去。到体育场,因为学生上课,场地又封了。按计划是5公里,但没有兴致,觉得自己跑不动,心里想可能要认输一次。在跑道的D字型上来回跑,左腿僵硬,小腿有抽筋的感觉,特别困。一公里过了,怎么着也得两公里吧,两公里过了,腿脚轻灵了一点点,那就再跑一公里。就这样运动健康报了4公里,我知道这不准确,因为使用的是室内模式,但按照时间和速度测算,实际距离应该是3公里,身体感觉还好,那就冲刺目标吧,完成了5公里。
12月10日,带孩子外出一整天,早出晚归,免战,顺便休息右脚。
12月11日,四点起床写文章,这是一篇近万字的长文。六点半,犹豫着是继续写作,还是继续跑步,决定跑步。第一次使用华为运动健康的户外模式跑了五公里,围着操场跑了十三圈。
12月12日,继续围着操场跑。开始总是那么难,腿又沉又困,跑一段时间后才会觉得身体轻盈。我分析原因是热身运动做得不够好。我觉得,开始是最容易放弃的时刻,一旦过了这个难熬的一公里,后面就不是问题了。今天还刻意体验凌空的感觉,别扭。奔跑的姿势那么美,可惜不是我。
12月13日。计划跑两三公里,作为休息。到了操场,脑子糊涂了,以为只用跑两圈,玩儿着就跑了,干脆拼一拼速度。跑完两圈后清醒了,两公里怎么也得五圈,可因为加速而彻底凌乱了,气喘吁吁,完全跑不动。慢下来吧,找找自己的节奏,跑完五圈。可我的运动健康不给力,计时器在走,公里数不见长,速度比平日快,配速竟然是历史新低,不想输给记录,加跑一圈直到数字超过2公里才停。研究下大脑记忆和我的跑步轨迹,今天是2.5公里。差不多有一半的路程在尝试奔跑的样子,让身体发力,跳跃起来,不再像平时那样脚溜着地面跑,还没有掌握要领。
03
在跑步过程中,脑海里会涌现出很多想法。这些想法,从身体和身体的感受开始,渐渐发散,蔓延到无边无际的地方。这印证了认知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身体感受和心理想法息息相关,我们的身体总是通过它自己的方式去反应大脑的真正想法。这也证实了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理论中自主心智的功能——跑步的时候,自主心智会不由自主蹦出新奇的想法。
有一天,风很大。奔跑,凉爽的风拂过脸颊,很舒服。它像一把梳子,从我的额头顶上、耳朵两侧梳过头皮。它是一个魔术师,把我的短发拉得很长很长,也许会有三千丈吧,我想象着风一样的长发飘拂在身后,波浪一样翻飞,如果脚踩祥云,会不会变成神仙姐姐?
有一天,月亮挂在天际。李白的诗写在微亮的天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挂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一轮橙红的圆月上,究竟有没有蟾宫?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个人的世界,是不是太冷清?
还有一天,太阳出来了。逆光奔跑的时候,我隐约看到了自己鼻子上的汗珠,看见脸颊跟随脚步轻轻晃动。光线射入眼睛,湿湿的水气或雾气又把光线反射出去,在睫毛上开出几朵微小的光花,特别漂亮。我一边跑,一遍透过余光观察自己。嗯,还是蛮可爱的。
04
把思绪拉回来。看看计划,好像还行;再想想心路历程,起起伏伏,有很多挣扎。我曾说过,自己不喜欢运动,更不喜欢跑步。
先生问:你会喜欢上跑步吗?我回答:不知道。
未来,我会喜欢上跑步吗?不得而知。我想起跟朋成探讨过的一个结论: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喜欢;所谓喜欢,就是你做到了足够优秀。这一句话,满满都是鸡汤。但真正的鸡汤,也有满满的力量。
喜欢不喜欢跑步,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跑,而且要跑过,别无选择。同样的道理,喜欢不喜欢工作,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做,而且要做好,别无选择。喜不喜欢带孩子,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带,而且要当好妈妈,别无选择。喜不喜欢发朋友圈,还是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发,而且要保证原创的质量。
有人说,没有人逼着你做。
你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躺在沙发里吃着零食刷刷剧,跑什么步呀;你可以选择做家庭主妇,找个男人养着,闲着没事逛街美容做按摩,工作什么呀;你可以不生孩子,或者把孩子扔给婆婆,自己到处旅游去,看什么孩子呀;你可以让朋友圈永远不可见,或永远不发圈,或管他三七二十一转发就时了,干嘛想难么多!
其实这些根本就不是选择,是我们身体里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基因的选择。它们又懒又馋,怎么简单怎么来。所谓的选择,是调用理性的大脑,认真思考以后,做出判断。
成年人的标志,是成熟。成熟的代名词,叫做理性。理性的判断,是你在某个场景里,必须把这个事做好。为了成长,就必须选择挑战;有了孩子,就必须当好妈妈;知识的时代,就必须管理好朋友圈。
同样,我的半马,既然启程了,就必须按计划训练,必须跑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