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读《正面管教》有感

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读《正面管教》有感

作者: rainy082788 | 来源:发表于2019-12-12 18:29 被阅读0次

        很多人认为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从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这一点来说, 惩罚确实管用。但是,其长期效果如何?

        孩 子 们 通 常 不 会 清 醒 地 意 识 到 自 己 在 遭 受惩罚时内心所作出的决定。然而,他们的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例如,一个孩子可 能 在 潜 意 识 中 认 定:“ 我 是 一 个 坏 孩 子”, 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而另一个也认定自己“坏”的孩子则可能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 别 人 的 认 可, 以 此 来 求 得 他 认 为 自 己 不 配 得到的爱。因此,作为家长,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 造 成 何 种 长 期 影 响, 而 不 要 被 当 时 的 短 期 效果所蒙蔽。

          正面管教的理念认为: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方式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和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就是需要家长给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很多时候大人觉得,我们是过来人,我们对孩子说的也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孩子为什么不听呢?而且还说出这样的话,真的让人很难过。其实面对孩子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以情绪来回应(这很正常),但是我们可以停下来想想,孩子表达出来,其实是件好事,他们的反应,也许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那要怎样“赢得”孩子呢?简·尼尔森认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赢得孩子,寻找到联结孩子心灵的纽带,就是让他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共情,是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1、 倾听与共情,更容易让孩子“接住”你的爱

    共情, 就是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 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彼此之间的共同感受。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往往急于指导,不断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关注任务,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碗如果想要接更多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首先碗本身最好是空的。而只有让对方把苦水倒干净了,才有空间有容量来接住你表达的爱。 一个人,如果内心还积压着很多负面情绪没有表达,而我们只是一味地指导,不停地灌水,水始终还是会流到外面去。考试考砸了,孩子的内心也是痛苦的,有很多复杂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只是一味指责,而无法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情绪,没有让他们宣泄出来,则会引起他们更强烈的逆反情绪,水,会因为冲击力太大溅到外面,爱,也就浪费了。 

    二、有效使用 good &better

    good &better,在这里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做得好的部分和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举个很常见的例子,老师们一般都参加过公开 课 的 评 课。 当 你 面 对 一 堂 问 题 比 较 多 的 公 开课,需要你来评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笔者的做法是,先说好的部分,并肯定开课老师的用心付出,再说建议——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更好。前面部分其实是属于共情的部分。共情,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真正地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对方的心情和感受。作为老师,很多人都有筹备公开课的经历,一堂课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正因为如此,我们能更容易共情到开课老师的感受,更加能够理解他们在辛勤付出之后对肯定和鼓励的渴望。

    三、鼓励,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我儿子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 有段时间比较阻抗,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不想学钢琴,问他原因,回答每次都是,不喜欢,没兴趣。去琴行练琴的时候,不是开玩笑似地乱弹一气,就是拖延、磨磨蹭蹭, 进入不了练琴的状态。 开始的时候我也很生气, 加上他一直说不喜欢,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向孩子妥协,尊重孩子的兴趣,放弃学琴;第二种,“赢了”孩子,用淫威让孩子妥协,孩子被迫学琴。当然,不管选了哪一种,我都会觉得我的心理学白学了,于是便尝试一下能不能“赢得”孩子。

    我发现儿子一直说不喜欢弹钢琴,原因其实是挫败感太多,一直没有成功的体验,就容易失去兴趣。有一次,他又是磨磨蹭蹭不愿意练习新课,于是我告诉他,先不练新课,选择三首之前最拿手的曲子先弹给我听,他很配合地弹了,我立刻鼓励,当发觉自己其实可以做得很好,之前低落的情绪开始慢慢消失,逐渐兴奋了起来。我继续鼓励他再选几首之前比较熟悉的曲子, 他也认真弹了,我继续夸奖他,试着鼓励他弹之前熟悉但不熟练的曲子,完成之后继续正面强化。有了几次成功的体验之后,我让他尝试着挑战一下新课,他也很顺利地完成了,这时候我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安排 一 些 小 成 功。 找 出 孩 子 能 够 做 得 到 的 任 何 事情,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机会显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一位中科院心理所的老师曾经讲过她育儿的一段经历。她儿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她陪着孩子一起做

    数学思维训练,比如心算,每做对一道题,就欢呼、鼓掌,再来下一道,再欢呼、鼓掌……这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高峰体验,体验到幸福感和价值感。如果做错了,她也从来不 用 反 问 句:“ 怎 么 这 么 简 单 都 不 会?” 而 是 鼓励 孩 子:“ 不 着 急, 再 想 一 想。” 孩 子 上 学 后 做数学题,会自动闪回那种幸福的感觉和那种成功的体验,因此很喜欢数学。即使不会做,他也会告诉自己:“不着急,再想一想。”他足够相信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会一直觉得自己能力不行。

    总而言之,你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就让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体验到快乐,体验到幸福。让他把那件事情和良好的体验捆绑在一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读《正面管教》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wt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