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一书上有个词叫"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温柔而坚定)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生活中的我们往往会在与孩子出现矛盾的时候,或者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拿出我们大人的权威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改变。
我们觉得,我过的桥比你走得路多,“我是为了你好”。
再或者仅仅是我是“你爹”,你就得听我的,你个小屁孩,整不住你,你要上天呢。
于是往往会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赢了”孩子,让孩子服从。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很轻松的“赢了”孩子,因为不听话我揍你。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孩子慢慢开始反抗,会开始与家长斗争。也会对我们以往的做法有怨言,甚至耿耿于怀。
更有甚者,可能会因为父母简单粗暴的做法而影响了性格和婚姻。
所以,有些时候,看似“赢了”,其实并没有真的“赢”。
记得以前有个家长因为孩子不去学校上学而非常生气,哄劝吵骂都用了,可孩子油盐不进。
很多亲戚说:“孩子这么任性,打一顿就去了”
“你不给他做饭了,饿他三天三夜”。
……
我与家长一起分析了,打孩子,不给孩子做饭的可能结果会是什么?会不会让孩子重新走向学校?
家长的答案是否定的,认为这样的做法不过是发泄了自己当下的情绪,想“赢了”孩子。未来可能会因为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远,而更难处理孩子的问题。
后来家长努力的接纳孩子的现状,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爱与关怀,感受到父母和他是一伙的,感受到了家长的不容易。
孩子慢慢的敞开心扉,最终又回到了学校,并考上了大学。
如今亲子关系越来越好,孩子也越来越好,家庭也越来越好。
"赢了”他人,看来不如“赢得”他心!
说到这个事件的时候,又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朋友。
有一天朋友做了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她“不够意思”。于是我毫不留情面的把朋友说的哑口无言。
我本来的意思是让她认识到他的问题,改变对待我的方式。
但是说到最后,朋友沉默了一会说:“你说的对,我性格确实有问题”。
过了一会她又说:“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看,以后你还能不能和我做朋友,如果你觉得我不好,那你可以不和我做朋友”。
其实我的本意并不是不想和她做朋友,把她说的哑口无言,毫无反击的余地,只是想让她认识到“错误”,没想到我“赢了”她而没有“赢得”她。
”赢了”只是战胜了他,而大多数人是不喜欢自己败的。
还记得以前有个相亲对象,据说很博学。但有个习惯,与人聊天,不论别人说什么都要反驳。
比如你说什么,他大都会说“你说的不对”“不是那样的”等等。
不知道是以此来显示他的博学,还是说话就这习惯?反正给他聊天一会就没话可说,甚至不想听他讲话了。
据说,这个博学的人很大了还未婚。
从"我"到“我们”——双赢的思想
记得《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里面有一个习惯是
双赢的思想,从“我”到“我们”。
里面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两个人掰手腕,谁赢,观众给谁十美分。
于是两个人从开始就是一种敌对的态度,大有不把对方打趴下去决不罢休的气势。
于是双方都使出浑身的力量,胶着了很长时间,累的大汗淋漓,手臂酸软也不放手,大有只要有一口气都要争斗到底的架势。
后来作者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双赢呢”?
于是,他们放弃非要“我赢你输”心态,转而开始合作,轻松的赢得很多钱。
有时候双方都得到好处,大大超过一方取得胜利而得到的好处。
我们可以把这种双赢心态应用到人与人之间,亲子之间,还可以运用到夫妻关系间。
有个老乡,因为一件事情,夫妻双方争吵不休,互不相让,都觉得自己有理,都觉得自己委屈,最后谁也不理谁。
大家都为了争一口气,争得面子,谁也不想做第一个开口说话的那个人,觉得自己先开口说话就是输了,都想既不能输人也不能输了阵势。
于是天长日久,感情越来越淡,矛盾越老越大,最后到了彼此相看两厌的程度。
为了争得一口气,两人在这段糟糕的关系中,内耗也很严重,整日不开心不快乐,在情绪里糟蹋了生活,孩子也跟着受煎熬和冷落。
有人说:“夫妻相处中,有时候赢就是输,你赢了对方,输了感情。争来争去,争得了什么?又赢了谁”?
所以破裂的婚姻总是有对立的双方,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想赢了对方;
而美好的婚姻,是夫妻双方愿意为了共同的利益,放弃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实现家庭的双赢。
有时候“赢了”不一定是赢了,“赢得”才是真正的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