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3

作者: 老山菜 | 来源:发表于2017-12-23 23:06 被阅读34次

    今天听了知乎live“如何快速入门生物信息学”,是由北大孟浩巍师兄讲的,给了五星好评。对于搭建生信平台和相关知识技能学习的指导很有建设意义。

    几个感受:

    1.现在生物信息学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会迎来新的一波蓬勃期。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像以前一样,“如何获得数据”,十年前测序的成本跟现在比降低了很多,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分析数据。

    2.高质量的输出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第一,外界只能观察到且根据你的输出来判断你的价值(学生看GPA,科研人员看论文发表,设计师看产品……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很多)

            第二,能够高质量的输出能够证明知识内化的程度。(这是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内化并输出。举个例子,当你比80%的人强的时候,觉得自己懂的很多,但不代表你能讲的很清楚;但如果能讲清楚的话,估计就要比99%的人强了。当然,我们的学习目的不是一定那么功利的感觉,一定要比99%的人强,能够高质量的输出应该是我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要求。同时,例如现在盛行的“知识付费”现象,想让别人为你的知识付费,一定是离不开高质量的输出的,仅靠比80%的人强那种模模糊糊的实力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无论从“钱景”,还是前景,一定要养成高质量输出、定时输出的好习惯。

    3. 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又联想到,北理工的金旭亮老师在“IT 有风险,入坑需谨慎“一文中的一段话。

    一边是新东西在不断出现,另一边是老的岗位数量可能会被压缩,你说程序员这碗饭真能"一招鲜,吃遍天"地吃到退休?

    当然,新技术在淘汰老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岗位。但这里的关键是:那些失去了原有工作岗位的人,他们中有多少能顺利地实现职业技能的转换,以胜任新岗位的要求? 所以,程序员是不是吃青春饭的关键,在于程序员个体是不是具备较强的学习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这种持续学习的能力,需要长时间地训练与培养,不是短期的就业培训所能做到的。

    怎样训练持续学习的能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主动地持续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就程序员来说,就是不要面向就业而学习,将时间全花在学习各种流行的技术工具和开发框架上,而应该在内功上下功夫。 对于程序员来说,衡量其内功的高低的一个指标,就是看他理解、把握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的程度与能力。

    那么程序员应该具备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有哪些,又该如何着手呢? 很简单,你把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与骨干课程提溜出来啃一遍就差不多了,这些课程包容有: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具体的课程列表,你找份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清单,挑出里头的必修课,基本也就差不多了。 这些核心课程,要啃起来并不容易,但你一旦能啃明白了,你就会发现,自己学习新技术、跟进技术新变化、迎接新技术挑战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

    举个例子,你学了“计算机网络”,大致弄明白了计算机是怎么互联互通的,知道了各种网络协议(比如HTTP)里头有哪些玩意儿,然后你再看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开发框架,不难发现,不管这框架外部以哪种形式展现,底下不都是对同样东西的封装吗?

    内功重要”这个道理,在中国的武侠小说展现得明明白白——兵器掌法拳法等,都是外在的招式,真正能把招式练好用好,在实战中克敌制胜的人,是内功深厚的人。 不要以为是小说都是编的,故事情节可以编,但这个道理是对的,至少在软件技术这块是对的。

    所以“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这个问题,比较合理的答案就是: 如果你拥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理论基础,你的学习能力就强,你学东西就快,就越不容易被淘汰,时光的流逝,反而提升了你的不可替代性。

    原文链接

              同理,生信近几年的热度一直在提升,机会似乎多了很多,但是不能安于现状,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要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要关注前沿进展(对于科研工作者,读CNNS,读自己领域的顶级期刊……),关注交叉学科(拓宽研究思路,增进多领域合作的机会),关注知识转化。学习、输出、练习、交流……学习、输出、练习、交流……一直重复这个过程,做一个终生学习者。Life is short.    

            4: 一个想法:每个月去了解一个新领域的基本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12-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xc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