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莱文曾经做过一系列丢信的实验,来评估全球各地人的好心程度。
实验的大致就是:把写好地址的信封,丢在大街上,看哪些人会捡起来并帮忙投递。
除了丢信外,他还进行了一些辅助实验,比如:随机路过行人的时候,故意把钢笔掉在地上;绑上假肢,假装很费劲的去捡掉在地上的一摞杂志;假扮准备过马路的盲人,看多少路人会主动搀扶。
根据以上一系列实验的结果,他和团队绘制出了全球助人为乐排行榜。
也诞生了一个衡量友善程度的指标——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越大,助人为乐的程度越低。
在庞大的城市里,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密布交错,城市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应付来自手机、电脑、广告、他人等各种琐碎的事情,因此,人口密度越大,人们越容易路过身边人,把事不关己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里,人们的孤独感会更强。
20世纪80年代,莱文的团队继续造访了全美36座城市,实验得出结论:友善的程度不仅与人口密度有关,更加与生活节奏有关。
也就是,生活节奏较慢的城市里,人们会更乐于助人;而人们越是匆匆忙忙,越没有时间去关心周边的其它。
试想一下:一天的工作量多到让你满负荷运转,一坐上地铁只想靠着休息,你还会愿意环顾左右、起身让座吗?
我想大部分人不会。
拥挤且冷漠的人群并不是道德后退的产物,而是生活节奏日益加速引起的。
我相信教育总是往上发展的,所以新一代的人并不缺乏关于道德和人性的教育,大城市尤其领先,可为什么北上广深更冷漠?
因为高密度,快节奏!
大城市的匆忙,容易让身在其中的人越发感到焦虑。
哪怕你自己不思进取,可是社会的大洪流会不客气的推着你,去面对高昂的房价、飞涨的物价和不进则退的收入等。
焦虑的情绪会让我们只关注自己,焦虑的人也往往很容易成为冷漠的人。
因为友善需要花费时间,需要付出精力,已经觉得时间紧迫的人们就会变得不那么愿意帮助他人。
社会的快节奏,容易引起社会性的焦虑,这太可怕了:
(05年9月,沈阳一女子欲跳楼,在高空停留的6个小时内,楼下围观的群众不停的催促,带来小马扎围观,甚至有人兜售望远镜。)
越忙碌 越冷漠 越忙碌 越冷漠(11年10月,两岁的佛山女孩小悦悦在一街道先后被面包车和汽车两次碾压,在这中间的7分钟内,路过18名路人,皆视而不见。)
越忙碌 越冷漠还有更多的,比如,不敢扶倒地的老人,怕被赖上,等等。
网络上搜索关于冷漠的例子,一抓一大把。
忙碌的生活极易带来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从心脑血管疾病到年轻人猝死,除了生活方式存在问题外,更多的还是来自工作和社会的压力。
冷漠对人性的危害更大!
在冷漠家庭环境长大的小孩,极易变得自私自立,缺乏安全感,严重的甚至会有反社会的心理问题。
走得太快是社会的问题,何时到达是自己的选择。
一辈子很长,平均分高就够了,所以慢下来,细细体味每一个人生过程,做温暖乐观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