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苦:贪、嗔、痴。白其言,有执欲,嗔怪生,自无明。
贪在我身,见于日常。尘不扫,事不理,人不依?万物不仁,怒气横生,由见嗔。尘应扫,事当理,人可依,当下未然,愤然失色,何为?无明。
世行固有其理,然事随因缘,好坏频生,当下至此,已非人力可为。纳之惠,生一顷万波了阔于胸。无嗔,见性明心。
此为二种。当举者谁?有未然者云:贪、嗔、痴,方可见人;佛欲去三苦,反诌其苦,菩提无尘,何来尘扫?渡苦以通极乐,其不为贪?不嗔,木然。无痴,自许也。
佛是者,笑而未应。心知其无明明由,是以使其明明生。苦海无涯极乐远,明知仍往渡众生。不超脱是为众超脱;众生超脱即近涅槃。三苦存以知,立求告灭。见你苦方知世有苦,佛心何不起慈悲?待三苦寂灭,人不见人,佛不知佛,何用慈悲?道者,以无为生有为;佛者,以有为达无为。道者近佛。佛者近道。
返观我在于贪,当时贪可去,涅槃之"贪"途路远不可弃也,以有为制于道。不贪,不嗔,不痴,仍是混沌中可怜人;以一贪制百贪,无咎无由,终至贪嗔痴灭。不以在其中也。
难可言,真意胧明在心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