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办个证件,真的是方便迅速。
二十年前,人们最担心的就是身份证丢失。补办一个,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登记、拍照,少则一周多则半月,有时甚至还要一个月才能拿到新证。以至于有些人钱包被偷后,只想大声呼吁:钱拿走,证件还我~~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大数据时代来临。现在办个证件什么的,简单多了。前些天,家人需要办理一件事情,要用到老人的户口簿。但是它远在两千里之外,赶回去拿委实不便。家人便写了一纸委托,快递给家乡的朋友,托朋友去派出所办理一下户口簿挂失,这样可以重新打印一本。
从委托书寄出,到收到新户口簿,只用了四天。这四天包括委托书在路上、朋友收到去现场办理并寄出、东西收到。放在过去,真的是不可思议。那时候,一封挂号信怎么的也得一周才能收到吧。
来回两千多公里,四天。很有感慨。当下的生活,真的是非常便捷。
而这样已经是非常“落后”的做法了,按照正常情况,直接就可以下载电子版的户口薄。可能是因为每个省份的进度不同,老人们的名下暂时还没有电子版数据。
我对家中小伙儿感慨,他却无动于衷。是啊,我的感慨对他来说,实在是莫名其妙。从他记点事起,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出行靠汽车,资讯有网络;吃饭有外卖,买菜用手机。
但对于经历过新世纪之前的一代人来说,这种渗透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变化,都是颠覆性的。
印象最深的,还不是办证,毕竟当年除了个身份证,也没啥其它的要紧证件。九十年代那时候,出门在外,问题是钱。
那是手机都没有的年代。出门在外,必须携带现金。这倒也罢了,反正也没多少钱。但若是在外面时间久了,钞票用光,或者是被盗,想要不流浪街头,只能迅速和家里取得联系,让家里寄钱出来。
有两种途径:用信寄,汇款。夹在信里丢失的风险非常大,除非数量非常少,一般都会选择汇。
但是,汇款需要有地址,如果是没有固定地址的话就非常麻烦了。还有一点就是,你得有接收汇款单的条件,否则的话,只好天天到邮局门口去询问,有没有某某某的汇款单到了呀?
在外赚到点钱,想要寄回家,也是颇麻烦的。必须走汇款的途径,一切都是纸质的东西。而且,异地取款在很多省份都还是不行的,那意味着,你在甲省打工赚到点钱,开了本地帐户存进去,到了打道回府的时候,还要把钱全部取出来随身携带回家,再存入自己本地的存折里。对,就是存折,卡这个新生事物,是1998年以后才开始大面积推广的。
这才过去了多少年呢?一部手机走天下。
也难怪老人们听我们的解释时,云里雾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