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限感”意思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如“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我有一位好友,小安,在外事事都好,唯独家里乱成一团,东西堆放毫无秩序,夸张地说,有种无落脚之地的感觉。
她们一家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得竟安然自在,没有任何不适。
前阵子,她的一位好友去她家里做客,在小安家待了一天后,实在受不了,第二天又来到小安家,开始帮她收拾家。
经历了好几天的折腾,扔的扔,挪得挪,清理得清理……
小安家里总算是“像个样子了”,她很高兴。
在这件事情当中,小安和她这位朋友各自的感受如何呢?
尽管看到家里整齐了起来小安也很高兴,但是既然家能日积月累地“堆”成这个样子,证明小安是个节约的人,喜欢“攒”东西的人。而被朋友这么一收拾(当然收拾的过程是要大量丢掉很多东西的),小安还是很心疼被她丢掉的那些东西的。
这位朋友感受如何呢?她为小安做了一件大事情,让她家里焕然一新,或者,换一句话说,“按照她的生活准则,小安可以过很舒适的生活,这令她很高兴,很满足。”
这个“生活舒适”的准则是谁的呢?小安欲求这样的生活方式吗?这位朋友的这份“辛苦”在小安心里被完全接纳了吗?
在这件事情中,这两位朋友都没有了自己的界限感,一方的生活“被干涉”,一方辛苦地“干涉”别人的生活。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小安因这种“被干涉”而感觉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但是她会慢慢远离这位朋友,以防她再一次地“干涉”自己的生活。
这位朋友因干了一件大事,而觉得小安应该感恩自己,于是一再地“请”小安“帮忙”。
在这种一来二去的推搡和索取中,势必会坏了两人真正的朋友关系。而这个“破坏”却是缘起于两人都没有的“界限感”。
如果,这件事的最初,小安有界限感,她可以拒绝这份“好意”。“我过得很舒适自在,不需要整理,谢谢。”
如果,这位朋友有界限感,她会选择将改变的权利留给小安,如果小安提出要收拾整理房间需要帮助的请求,她可以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自作主张地将别人家的事和自己家的事混为一谈,那么结果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在界限感这个主题上,还有一种关系更高频率地出现着越界的行为,那就是亲子关系。
父母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在中国,似乎这种“干涉”是理所应当的,所以有很多婚后因父母干涉小家庭生活而给小家庭带来矛盾的例子。
而反过来,成年子女回过头来干涉父母的事也是屡见不鲜。人们在这种干涉与被干涉里,感受到那种“不舒服”,却说不出来,只能苦于此。
当然,夫妻双方相互没了界限感同样也会引发许多的问题。
心理学对界限范围的定义是:界限分为外部界限和内在界限。
外部界限有:身体界限:关乎个人空间,包括隐私和身体。
物资界限:决定你是否愿意给予金钱、汽车、衣服、书籍、食物等。
内在界限有:心理界限:关乎你的想法、价值观和信念等。
情绪界限:这就像一条虚拟的线或力场,把你和他人隔离。
健康的情绪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建议、责怪他人或接受埋怨。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而感到内疚,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话。如果你很敏感,说明情绪界限薄。健康的情绪界限需要明确的内在界限的感受,知道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如何设立清晰的边界?
首先,请记得你有权利。如果成长时未受尊重,那么你会认为自己没有权利。例如,你应当有隐私权、拒绝权,有受到尊重、改变主意、取消承诺、让下属按要求工作、求助、独处、保存体力、不回答问题、不接电话、不回邮件等种种权利。
当然,争取权利时要礼貌。比如“请不要指责我”,或“非常感谢您想到了我,但很遗憾我不能参加”。如果你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你也同样不该埋怨别人。当你受人埋怨时,如果认为不是你的责任,无需辩解或道歉,可以说“我不对这件事负责”。其次,觉察情绪的信号。
愤怒,通常是采取行动的信号。如果你觉得充满愤恨、受人冤枉或开始埋怨别人,这可能意味着你没有设立界限。如果你对设立界限感到焦虑或内疚,那么你会不开心,你的情感关系也将会遭殃。一旦开始练习设立界限,你会感到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焦虑、怨恨和内疚则开始减少。通常来说,你会更受人尊重,情感关系也会相应改善。设立有效界限,需要时间和反复学习。
当然,真正做到有界限感不是件容易的事,设立界限不是自私,相反,这是自爱、自尊——每次对别人说“No”,都是对自己说“Ye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