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提起林宾日可能很少人知道,可是,提起林则徐则无人不知,无不不晓。

提起林宾日可能很少人知道,可是,提起林则徐则无人不知,无不不晓。

作者: 水如天如水 | 来源:发表于2024-02-08 08:21 被阅读0次

提起林宾日可能很少人知道,可是,提起林则徐则无人不知,无不不晓。林宾日就是林则徐的父亲。

林宾日的祖上曾是官宦人家,到他父亲这一代已经衰败。有了林则徐之后,已经沦落为“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的极其贫困的境地了。

林宾日只得放弃举业,做了私塾先生,“半饥半寒,迁就度日”。

林宾日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林则徐4岁的时候,林宾日便开始了对他启蒙教育。

当时,林则徐年岁太小,别说读书,就是坐住都难。林宾日对待儿子是很有耐心的,不管小林则徐怎样淘气,他从不打骂。

他在授课时,任则徐随便玩耍,在教完其他学生的功课后,他便把则徐抱在膝上,一句一句地教他读诵文章和诗词。

这样,使林则徐在享受父亲爱抚的同时,又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这种教育方法给林则徐以极深的印象,成年后的林则徐曾这样回忆道:“父亲教我读书,谆谆的教诲,循循善诱,不发脾气,没有疾言厉色,所以使人乐于学习。”

这样过了三年,林则徐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许多文章、诗词。

林则徐7岁的时候,林宾日便开始教他写章,这比一般的孩子要早得多。有人劝林宾日,不要这样早就教孩子写文章。

他回答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他知道,孩子的天资好,应该及时诱导,否则将会使他的聪明才智被无情的扼杀掉。

由于林宾日的耐心教诲,加上林则徐的刻苦努力,林则徐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

林宾日在教儿子读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他吃苦耐劳的习惯。

林家清贫,据说每到过年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腐。尽管如此,林宾日即使典当旧衣物,也要保证孩子学习。

他要求孩子读书不能怕吃苦,并规定每天读书至深夜。

为了督促、鼓励孩子刻苦读书,林宾日每天带领全家在一盏小油灯下忙碌,以陪伴林则徐学习。

有人见林宾日如此清苦,便劝他改行,而林宾日却“惟笑不应”。这对林则徐的教育极深。

他每当看到父母姐妹们忙碌,总要抢着帮他们干活儿。每当这时,林宾日便告诉孩子不必顾及于此,要努力读书,将来为国家效力。

他曾在家中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父母姐妹的艰辛以及父亲的殷切希望,是对林则徐的巨大鞭策和鼓舞。

有一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林家本已很困难,林宾日的三哥林天策又托人来借粮。

林宾日毫不犹豫地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送给了三哥,然后又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

结果,林则徐和姐妹们吃了一天剩饭,而林宾日夫妇却饿着肚子。这种珍视手足之情,以及“视人之急犹己家”的舍己为人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林则徐那幼小的心,使他终生难忘。

林宾日了解官场的腐败,每每在家中与夫人谈论朝政,抨击时弊,说到激动处,往往怒形于色,这对在一旁静听的林则徐产生了很大影响。

林则徐20岁乡试中举,次年入京会试落榜,又回到家乡当私塾先生。这时,林宾日和一些正直的读书人结成了“真率会”。

这个文学小团体反对拘泥于古人与庸俗,主张“纵谈不讲之乎者也”,“说家常不及男婚女嫁”。在礼仪上反对守旧,具有开明的倾向。

林则徐也参与了活动,并认识了一些正直的读书人。这对于他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起了很大作用,是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水如天:林宾日是一个封建知识分子,他希望儿子能够读书做官,但他更注意教育儿子做个正直的官。

因此,不论是言传还是自教,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林则徐从小养成了正派、刚直的性格。这为他后来虎门销烟,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提起林宾日可能很少人知道,可是,提起林则徐则无人不知,无不不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dk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