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得孝的三个涵意,一是从组织行为学上看,身教重于言教,一个人孝敬父母,儿子也会孝敬自己;否则,一个不孝父母、只孝儿子,儿子也不孝父母,只孝孙子。二是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孝敬父母,深信行孝得好报,根据深信定律,一定能得好报,即得孝。三是吸引力法则说,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他就有了磁场,老了也同样得到善待。无论佛教劝世名篇,倡导知命改命的《了凡四训》,还是《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华文化的精要就是要想富贵,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道德与付出。儒家文化中把孝列为首,百善孝为先。西方基督文明倡导为了死后上天堂而努力自我革新、付出和利他;中华文明的儒家文化强调以孝和仁来赢得今生和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其实,如果看看美国的立国文化鼻主写出《富兰克林传》的富兰克林,其修身、克己、利他,与儒家的仁与孝仍有很大的相似性。行孝得孝应该是一种规律,也是中华文明的必然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