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是不是更鼓励实践?——我理解的心学

王阳明是不是更鼓励实践?——我理解的心学

作者: 冷历史观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23:12 被阅读99次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王阳明的心学在不同的人心中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谨描述笔者个人所理解的心学作抛砖引玉,欢迎讨论留言。

    笔者理解的心学体系是:认识什么是对的+正确的心理暗示→按照正确认知实施→实践与理论反复印证。在这个体系里,笔者认为实践与认知同样重要,笔者甚至认为结合实际,心学可能更鼓励实践一些。

    王阳明像

    认识什么是对的

    认识什么是对的,看似非常简单,但其实并不然。有些对错很容易分辨,比如爱护公共卫生是对的,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是错的;好好学习工作是对的,睡懒觉玩游戏是错的;与人为善是对的,乱发脾气戾气太重是错的等等。

    但还有些对错却难以分辨,甚至有时候不存在对错。比如高中时应该选文科还是理科?放假时应该回家还是出去玩?工作时应该选国企还是私企?

    还有些事情,当你以为是对的,其实反而是错的。比如你以为身份证有头像的一面是正面,其实那是反面(WHAT?就算银行都搞错了吧!);你以为自己很好看,其实并不然,因为据研究镜子里的自己比真实的自己漂亮30%(OMG!丑的人自动捂脸);你以为下一段感情会遇到对的人,但有一天发现原来那个你总是念念不忘(蓝瘦香菇,戳心了有木有)……

    如何认识什么是对的,可能需要来自生活的经验+教育学习的程度+理性分析的逻辑等,有时还需要借助别人的建议,但最终能够决定对错的却只能是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因此有些事情可以提前知道什么是对的,有些事情却需要大量的分析和实践,有些事情只能由后人评说。

    如何认识什么是对的,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练和累积的技能。人不可能一直不犯错,但可以越来越少地犯错。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对的,“心明”就是对的,而“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是使认知正确的重要方法,最终达到“心即理”,个人思想符合人和事、宇宙运行的规律,低层次可以达到“天人感应”、高层次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笔者认为对于普通人(绝大部分人)要想达到“天人合一”境界非常难,但尽量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思想层次,是可以逐渐接近或达到“天人感应”境界的。达到这种境界,就比较容易认识到底什么是对的了。

    正确的心理暗示

    识到什么是对的,不一定代表一定能够按照这种正确认知去实施,比如一个人知道早起早睡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能拖一会是一会,能赖三十秒绝对不提前半分钟。想要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还需要正确的心理暗示。比如一旦坚信自己是高效率和行事果断的人,这个人就很容易克服拖延症、避免不必要的蹉跎。

    心理暗示反应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一个人总是用负面、消极的角度看待事物,那么就会形成有害的心理暗示,这对于一个人做大部分事情都是一种阻力。比如从心底就不相信通过努力就可以成功、总是认为潜规则和关系才是决定因素的人,就很难去努力奋斗,进而很难因为努力奋斗而成功。

    但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够用正面、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则会形成有益的心理暗示,这会形成一种助力,让人把事情做得更好。不同的心理暗示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做事风格,时间久了,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神态和容貌,这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笔者们也会发现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人能够迎难而上,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一种人则喜欢逃避,对各种困难是能躲就躲。时间长了,这两种心态会让他们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前者越来越轻松顺利,后者则越来越沉重难过。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正确的心理暗示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可以让人在认识到什么是对的后,按照这种正确认知去做,达到“知行合一”;而不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造成“知行不一”,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

    实施、行动是成功最关键的一步

    有了正确的认知和心理暗示,就可以正确的实施行动。当然这之间不一定是前后关系,也可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施行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对事物更加全面和深层的认识,这种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正确的实施行动。

    不过笔者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想得多而做得少。普通人要贯彻“知行合一”,从“取乎上而得乎中”的一般效果来看,可能需要做得多些而想得少些、进而边做边想才能大致实现心学的“道”。

    比如你计划要去一个地方,理论上是准备的越充分越好,但是也不能想得太多而陷入复杂的计划耽误出行。出行目的地既然定下了,只需考虑几个关键的问题即可,比如是否带上了手机、钥匙、证件等必需物品,提前多久出门,家门是否关好等。而如果过于完美主义,考虑问题过于复杂,则会影响结果,比如考虑到酒店不够卫生要自带很多洗漱用品、考虑到意外要买哪些保险、考虑到高峰期买好返程票再出行等等,可能会造成心理负担很大,反而会拖累甚至毁掉出行。

    现代很多人的“拖延症”,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想得太多、太完美而导致迟迟不肯动手开始做第一步。很多事情就像火车的启动,动起来总是最难的,但只要动起来了,就会产生很大的动量,反而难以停下来。

    实践与理论反复印证

    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有想法就开始实践、努力去做的素质是大部分人都缺失的。即便很多时候想法未必完美、成熟,甚至一堆毛病,但只要去做了,就可以在实践中不断与理论反复印证,不断修正最终达到结果。即便没做好失败了,也会从中学到很多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接下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如笔者一直认为情商是智商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实践也是认知和理论的一部分,没有实践支撑的认知是空洞无依的,没有实践印证的理论学科也是很难有长足发展的。

    当然,以上理论只是笔者个人认知,未必准确,但笔者认为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让大家批评、一起讨论,反而更有助于自己对心学更快、更好的理解。也希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多多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是不是更鼓励实践?——我理解的心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hm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