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云(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
2月22日,我在简书平台发表《为什么对联要零容忍合掌,尤其是当句自对》,在四海楹联研究院【延伸阅读:《四海联话》丛书付梓,楹联创作技法专业工具书,尘封记忆出品,值得拥有!】成联群引起争议。好几个联友认为,像“八骏争先,万驽恐后”这样的自对虽然意思相近,但不能算是合掌。我强调拙见只是一家之言。什么是合掌,素来有不同的定义和看法,分歧大致在上下句用词、意义、意境(有的还认为包括句式结构)是否同一或近似。刚刚我随便找到两篇网文,对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是否合掌,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而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名句,竟然被叶嘉莹先生判定为合掌。所以对于“争先”“恐后”这样的自对是否构成合掌,我的语气也不是非常肯定。我在文中说,“我判定其为合掌,应该是没有多大疑问的。”略带有商榷的语气。本来如何判定合掌,不是前述拙文论述的重点。既然被讨论,我正好可以学习联友关于合掌的高见,以助益于教学。
一
为了让不明背景的联友了解情况,我先把这副获奖联作发出【延伸阅读:《非官方点评:“中蕴杯”马文化征联获奖作品之我见(中)》】:
看白驹过隙,赤兔追风,梦兮梦兮,时不我待;
喜八骏争先,万驽恐后,歌也歌也,国得其兴。
寒天老师说:
先不说联好坏,这个“争先”和“恐后”判为合掌未免有些武断。“争先”的是八骏,“恐后”的是万驽,可以看作是引领者与跟从者的各自状况,层次还是有分别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寒天老师还解释两个分句的含义,“八骏代表着先锋表率勇往直前的创新进取意义,万弩代表着旗下大部队,有见贤思齐、生怕落后的积极意义。”
有其他几位联友也赞同这个看法。比如叶孤城老师认为:
合掌应该是上下联在主题上指向同一意。若不同的对象描写只有修辞上相似,应该不好直接判为合掌。一般局部的自对,若是表达同类项的,也会在表达对象上错开。
这种看法认为判定合掌要看主体,如果所写主体不同,不能判定为合掌。这似乎有道理,尽管可能出现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所写主体有别,自然不能视为“合体”。合掌就相当于合体。
之臣老师化繁为简下了一个定义:
合掌,简单地说就是同义词相对。
这个定义还可更准确点,有些近义词相对也可以构成合掌。
也有联友举例说明,认为“天昏”、“地暗”不是合掌,“天昏”、“穹暗”才是合掌。并解释为什么前者不是合掌:
一是取类对象不同,是以不同对象来同时表达一个情景,两者皆指向昏暗,这是用来加强表达的一种常见手法。
尘封记忆老师认为,合掌是从大局来看,很少看局部的。这个观点应该是大多数人的观点。他承认局部的自对,很少有语意不接近的,为此提醒短联要注意规避一下。
以上列出关于认定合掌的意见,供感兴趣的联友继续讨论。而我写此续篇的目的,重点依然不在认定什么是合掌。在尚未对合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我暂且同意认定“争先”“恐后”这样的自对不是合掌。
二
现在,我们提出下一个问题来讨论。类似“万马争先”“万驽恐后”这样的自对,即使不是合掌,是否存在语言和意思过于接近的问题?相比我对其所作的修改是更好还是更差?是否应该满足、宽容甚至纵容这样的自对?
在查找关于合掌的文章时,我注意到一篇网文【延伸阅读:浅谈“合掌”】其中谈到一个词——黏滞。作者说:
在研究“合掌”的时候,我以为应注意一个黏滞性的问题,即上下句意思接近,近乎合掌不能看作“合掌”,“黏滞”不等于“合掌”,“黏滞”联不会是好联。有人比喻: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例如:“肩扛红旗穿弹雨;手执白铁闯硝烟。”“肩扛”对“手执”、“红旗”对“白铁”、“穿弹雨”对“闯硝烟”,上下句说的差不多一个意思。还有:“名贤功高泽百世;先圣德重润千秋。”也属这类情况。为避免“黏滞”,就要尽可能拉开句与句之间的距离。当然,拉开距离不能拉断了义脉而使上下意思联不上。
看了以上论述,我有找到知音的感觉。之所以不厌其长引用这段论述,是因为我觉得用“黏滞”一词,正好可以说明“万马争先”“万驽恐后”这样的自对存在的问题:近似于合掌,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接近,语言缺乏张力和容量。如何解决黏滞的问题?作者提出“要尽可能拉开句与句之间的距离”。而这正与我在前文中的意见不谋而合。我还提到拉开距离的具体方法——转换角度,并提出修改意见:
原文:
八骏争先(时间),万驽恐后(时间)
改文:
八骏争先(时间),万驽致远(空间)
原文:
山川素(颜色、质地)裹,草木银(颜色、质地)妆
改文:
山川素(颜色、质地)裹,草木严(情状、程度)妆
哪个更好些?相信联友不难作出判断。
类似“争先恐后”“银妆素裹”这样的成语自对,对仗几乎没有难度(甚至不需要翻成语词典),含金量也不大,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如果认为它不是合掌,就可以大胆放心地使用,甚至十年如一日,那很可能成为一种套路。我们对“千秋”“万代”、“锦绣”“辉煌”之上下相对都深恶痛绝,为什么却对“争先”对”恐后、“银妆”对“素裹”这样的当句自对格外宽容呢?两者的对仗有多大的差别呢?
三
在上文谈到的讨论中,尘封记忆老师提出一个极有见地的观点,我极为赞同。他认为“争先”“恐后”自对之间不妨理解为互文关系,就像古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八骏争先恐后,万驽恐后争先,也是一样的。”
这里提出的观点很有新意,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初步认为,在对联中,互文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不仅可以揭示分句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概括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增加对联的张力,其重要性甚至可以与对仗相提并论。引入这个概念,可以廓清多年来存在对联身上的诸多迷雾。初步思考的成果会在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课程中重点讲授。
既然成语争先恐后可以看作是互文(事实上很多成语都可以看成互文,如风调雨顺、山清水秀、南征北战、人仰马翻等等),那么我们在对联创作中就可以借助互文这种手法,实现自对联句意义和空间的最大化。在关于互文的分类中,有关于显性和隐性的说法,正好可以将其引进此文的讨论。
在“八骏争先“”万驽恐后”自对中,“争先”“恐后”同时出现,不妨看作是显性互文。在不影响意义表达和理解的情况下,为了缩减文字,增加张力,扩大容量,我们是否可以将其中一个词省略,在显性互文的基础上增加隐性互文呢?因为是成语典故,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写到或读到“争先”的时候,脑海就会出现“恐后”一词;写到或读到“银妆”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素裹”一词。所以,保留一个,换掉一个,字数不变,句式不变,而张力、容量陡然增加。
还以“八骏争先”“万驽恐后”为例。
“争先”是时间角度,“恐后”也是时间,构成显性互文。其表达含义正如尘封记忆老师所概括的那样:
八骏争先
八骏恐后
万驽争先
万驽恐后
如果将“恐后”改为“致远”,那么关系就多起来了,含义就丰富起来了。既有“争先”与“致远”、时间对空间的显性互文,又有“争先”与“恐后”的隐性互文,有“致远”与“追速”(或“负重”)的隐性互文。其表达的含义就可以概括成:
八骏争先
八骏恐后
万驽争先
万驽恐后
八骏致远
八骏追速(或负重)
万驽致远
万驽追速
两个自对分句的含义,由四种增加到八种,甚至更多,随之而来的是张力和容量的成倍增加。这种裂变让我想起生一孩和生二孩的区别。生二孩虽然是只增加一个孩子,其产生的效应却成倍地增长。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即将开营,现在开始报名。3月初开班,到8月份结束,共计180天。教学内容包括12节精品课、一对一辅导、《对联话》品评等9大内容。为了确保一对一的效果,限额招生。请有兴趣的联友加微信群13576651312。
12节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
前 言 一个小奖就能赚回学费,你也可以试学这门对联课
第一节 用13年写征联的经验和教训,换你直走正路、少走弯路
第二节 关于征联的那些事儿,不写征联也可以了解下
第三节 “搜”用终生、“韵”用自如的对联神器,原来可以这样用
第四节 对联写作入门的“潜规则”,你写的每副联都是这么“潜”过来的
第五节 如果学联者人手一份《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还会出现那么多“锦绣”对“辉煌”吗
第六节 困扰、争论多年的对联平仄问题,这里一句话就总结清楚了
第七节 还在用词性和结构衡量对联的对仗吗?再不走出误区就晚了
第八节 不洞悉对联的本质,写到100岁你的水平还在原地
第九节 对联就是“自带光环”的萤火虫,这个妙喻背后蕴含着什么
第十节 对联上下联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里有一个你绝对没有听过的说法
第十一节 什么是“联料”?成联是这样“联”成的
第十二节 雅俗不是判别“联家语”的标尺
详情见以下链接:
我们的口号有两个。一个是端端正正学清联,大大方方写征联;一个是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朱自清先生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让我们开门接福,迈步争春!
先了解一下,请看以前的六节付费课程,共计33元。为与即将推出的12节新课相统一,到训练营正式开班时,这6节课将调整为每节20元。想学的联友和学员尽快上简书付费学习:
第六课:春联是写作门槛最低、获奖最易的一类楹联,同意的请拿起笔来
先预热一下,请加曾老师的微信13576651312。你不来,我不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