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过完30岁生日之后,我暗暗在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改变一成不变的上班教书下班带娃的两点一线生活了。所以,我打开家里的笔记本开始了自嗨模式的写作生活,并报了2门网课正式学习阅读和写作技巧,想给简单的生活点缀上一些色彩,并且让自己有一次成长的机会。
写作,是个创意活,最痛苦的莫是经常坐在书桌前一两个小时,楞是憋不出一个字。明明读过很多书,做过不少笔记,照理说是积累了很多素材,但是想要用的时候就不知道去哪里找,印象笔记、摘抄本还是读书笔记本上?
直到上个月去出差,临时手忙脚乱地拿起一本笔记本就走。可以说,那几天,这本笔记本既要记下自己几天来的行程安排、听课记录,还在休息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记了几个好词好句,公众号好文片段和自己的感想。甚至在外出打滴滴时,还把和司机有趣的聊天内容,顺便记了下来。回来后,居然洋洋洒洒地写了篇文章。
原来,不分类只用一笔笔记本,一股脑儿记下所有的东西,才有可能时常回顾,酝酿出写作的想法。
无独有偶,上周读了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整理信息》一书,真是有点相恨见晚,所以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并且做了详细的笔记。
奥野宣之在本书中,具体讲述了玩转笔记本的三条原则。
1、一元化:不作分类,随心记录
我们可以不必细致的分类笔记本,可以将工作到生活私事的所有信息全部纳入一本笔记本中。
这样做可以避免在写文章时,突然有了灵感,却搞不清楚具体内容的出处。同时,类似大杂烩的笔记,可以在翻阅时不断接触毫无关联的信息,跳出专业的框架,学会融会贯通地思考,从而相出有创意的点子。
2、时序化:6位日期记录法帮助定位
按时间顺序使用笔记本,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时间顺序不被扰乱。同时在记录的时候,可以采用6位日期法:年份后两位+月份两位+日期两位。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2017年11月11号可以缩写成“171111”。简单明了,并且利用后期电脑EXCEL的输入索引。
3、索引化:切口标号与重点信息数字化
奥野宣之在10年时间里,用完了188册笔记本。如此多数量的笔记本,储存了丰富的信息,当需要查阅的时候就需要想办法进行简便的检索。
奥野宣之是这么做的:
首先,在每本笔记本封面上写上序号。(188)130513—130610代表的是作者的第188本笔记紧接着按照“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将手写的目录用EXCEL表格纳入数据库。
总之,运用这三个原则,就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私家数据库。
当然,在笔记本中储存信息,才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活用信息,进行知识生产,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作者根据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的《创新的生成》一书,以自己的方法整理了5个活用笔记本进行知识生产的歩奏。
歩奏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日常取材,记录身边发生的自己感兴趣的事,遇见的人,听到的新闻,并且要随手写下自己的思考。或许当时,这些思考看似没有价值,但是经年累月的训练,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多思考,带着问题记录,总有一天,会成为灵感和创意的来源。诚如作者所言:“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
歩奏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进行无目的的重读,以现在的心境和视角再看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心得。
交叉记笔记,让各类信息子头脑中自由切换,并使得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最终可能获得不一样的创意。
歩奏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第1种方法是将卡片重新组合,找到卡片之间的相互联系,按照不同的话题进行纵横排列,自由排列组合,进行主题思考。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写长篇文章或写一本书。
第2种方法也比较实用,那就是使用大号纸张移植信息。
首先,在纸上写下主题的信息,确实标题。
其次,根据索引搜索相关的笔记,逐条书写选出的信息。
然后,一边构想一边进行逻辑梳理,并重新誊写,或许在这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想法。
第3种方法是复印件拼贴
复印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按照卡片的重组法组合并且粘贴,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逻辑梳理,进一步在头脑中总结思考。
歩奏4—5:顿悟到成果的具体化
这两个歩奏,并无方法论可言,也不代表今天记下的笔记一定会转化成创意,最关键的还是要勤于思考和动手。
读完这本书的时间我只花了2个小时,而且读完后确实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是我明白懂得了还不够。在读完半个月后的今天,我又在这15天短期实践了这些方法,发现还挺合适我,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也算是再次回顾和学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