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教育为国民教育,学识固应灌输,人格更需注意。人格优长,学识浅薄,其害小;学识优长,人格卑劣,其害大。教科书不过为教育者陶铸学生人格之一器械,能善用之则有种种趣味,否则如以印版印纸,虽千百如一也。盖儿童个性,不能尽同,实以其家庭之濡染及住居之环境而异。故须各各寻出本能,施以训育,使在校为良好之学生,出校为良好之国民,教育者之责始完。非然也,则如以水灌竹筒,灌毕皆去,尽人能之,奚贵乎有师范学校之学生?(《教育者为社会领袖》,王淦和口译,载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第29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萤火虫新语
主持:朱永新
这一段是1921年4月13日,杜威在福建第一师范学校演讲时说的。
他在演讲的一开头就明确指出,作为未来的教师应该坚定从教的理想,有“以教育为唯一生涯之决心”。有了这样的决心,就应该负起“社会领袖”的责任。
而要成为社会领袖,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要达成什么目标;二是要掌握一定方法,知道达成目标的基本路径;三是要有“坚忍力”,如果“无坚忍力以持之,必不能久久兴奋”。
同时,作为社会领袖,需要“以学问灌输学生”,“制造学生人格”和“指导社会”。其中,他最关注的是制造学生人格的问题。杜威认为,相对于学问而言,人格的培养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一个人的人格优秀但学问浅薄,对社会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卑劣而学问很大,则可能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人格的养成,与学问的灌输有着完全不同的方法,仅仅通过教科书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济于事的,需要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需要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进行濡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