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识青年追梦者——
从网络维权到“网闹维权”,我们看到了什么?

从网络维权到“网闹维权”,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者: 张九七ME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10:12 被阅读0次

最近几天,发生了几起热门事件:

即中北大学学生作弊被抓后跳楼、广州方圆实验小学一家长诬陷老师体罚学生,以及新浪微博热搜被停更一周。 

自媒体时代,网络维权方兴未艾,任何人都能以极低的成本在网上发帖维权。

不知从何时起,有事没事先发帖子成了新潮,真真假假先发到网上。

把自己写的有多可怜,对手就会被写的有多么的丧尽天良。网络平台成了“按闹分派”的主战场。

维权者的赔偿数额不是按自己损失了多少,而是靠“闹”的程度。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

网络维权演变成了“网闹维权”。

如果不讲点血海深仇的故事,大家都懒得搭理,怪哉。

就本次中北大学事件而言,事件刚刚发生后,家长立马发帖,称老师对孩子进行二十分钟的言语嘲讽。

同时网上出现了一些攻击老师人身言论的帖子,以及所谓的“在场”人士的证明。

矛头直指中北大学,眼看一个凶恶学校逼死学子的故事呼之欲出了。

但当校方公布现场视频后,家长哑言,之前所谓的证人立马销声匿迹。真是有趣。 

也是由于作弊的原罪性,这次学校敢选择果断正面回应。可如果没有作弊这个前提发生呢?

如果单纯是因为师生矛盾、舍友矛盾跳楼,学校敢于正面硬刚吗?恐怕不会,老师不仅名誉扫地,学校还得赔钱息事宁人。

一出“网闹维权”就这样上演了。

学校花钱消灾,家长靠闹维权,网友靠暴力吃瓜获得满足感,背后的水军赚的盆满钵满。皆大欢喜。

但“网闹维权”有个前提,那就是利用网民的同情心。

人与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心对心交流,是因为人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能够想对方所想,体察对方当下的处境。

从这个角度讲,大众普遍同情弱者;而社会普遍支持弱者维权。很多人经历过维权困难,普通人能感同深受,在心理上天然站在弱势的一方。 

打共情牌维权虽手段有瑕疵,但至少结果正当,但“维权”的闹剧已经往欺诈方向发展了。

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家长就自导自演了一出“网闹维权”的大戏,上演了所谓老师体罚导致学生吐血的戏码,这家长可能了解到“网闹维权”的真谛。

可惜她贪欲太重,原本和学校谈好了价码却反悔了,否则也不会暴雷。

那诺大的中国,依靠网闹维权甚至网络诈骗且没有暴雷的又有多少呢?细思极恐。 

网闹维权的“闹”,已经并不是传统的撒泼打诨,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疯狂传播。传播的越广,维权的效果越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就产生了两拨能量:水军和营销号。

前者收费帮助维权者扩大传播影响力,后者蹭热度间接促进传播。广州家长诬陷老师事件中,前期的热度就是家长利用水军撑起来的。

水军和营销号泛滥导致的后果是:事件水分越来越大,故事描述的越玄乎,传播越广。

进而导致网络暴力,恶性循环。水军和营销号对网络秩序产生了极大破坏。看到背后利益的各家平台也亲自下场,参与到这场闹剧中。

典型代表平台如微博,微博水军对网络环境的破坏程度,是源头性、毁灭性的。他们搅乱了正常的舆论环境。

微博作为热点事件的聚集地,是网友“吃瓜”的追踪器,具有强大的“广场效应”。

可以说微博和百度两大平台乃水军营销号的源头根据地。

基于此,6月10日,国家网信办(北京),约谈新浪微博负责人,责令其整改内容,暂停更新微博热搜榜一周。  

各大内容平台的热搜机制,原本旨在省去网民寻找信息的时间,推送当天的热点事件,直接将关键信息以热搜榜单形式呈现。

但是微博等平台却逐渐将热搜机制做成了生意,资本之下,“买热搜”成了各路明星的走秀场。

在这种背景下,将大量同质化的信息短集中呈现在一段时间内,营造出大家都赞成或反对现象,很容易煽动网民的情绪,这正是微博热搜乱象的根源。 

平台搭台,水军营销号唱戏,当事人编剧本,网民当观众,一出“网闹维权”的苦情戏就这么上演了。 

这还是当初为正义发声的网络维权吗?还是一场打着维权幌子而宣泄情绪的的闹剧呢? 

“网闹维权”不仅透支着观众的同情心,也在堵死真正网络维权者的维权途径。

我们在日常吃瓜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渠道的来源,分辨事件的可信度。保护那些真正应该保护的受害者。

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谎言可以说两次,但说谎者终将被谎言自噬。

要知道,狼有时候真的会来。

— end —

原创不易,多多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网络维权到“网闹维权”,我们看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pj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