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去二十三年的思考,必将继续执行的一些感悟
再过半年左右,我就满24了,对此,我有必要总结过去的心得,以便未来能够更好的执行下去。
有限论。
你的时间有限,你的精力有限,不要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这点很难,人在不知道该做什么时候,总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忙,一会儿要做这个,一会儿要做那个。什么都想学,但都是浅尝辄止。说穿了,如果没有量积累一定程度的质变,所有看起来的质变都是徒劳的量变。
复利论。
钱能生钱,这是资本盛行下最简单的道理,投资优质的房产、股市是最直观、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复利体现。但其实,复利在各种方面都有巨大的威力。比如你的能力,你的人际关系,包括友情,爱情,亲情这些。不要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而是要不断的去为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付出。
如果做一件事情两年和做二十年都没有啥区别,那最好不要进入那个行业,因为真的很容易扼杀人的潜力。比如公务员,某些事业单位和国企。大多数人想进入那些地方无非是寻求一种安全感和确定性。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旦你习惯于寻找某种确定答案,那么很可能错失其他美妙的发现。
正确的金钱观
看透钱,钱不是财富,它只是一种工具,经济学上称为一般等价物。今天大家都喜欢金钱,其实并不是喜欢它本身,而是因为它能交换更多的回报价值。看透这点,明白创造价值的重要性,钱就会随之而来。
物质生活总是需要的,别太拮据,对待朋友,亲人或者其他人要大方一点,不是让你乱花钱,而是告诉他们,你愿意为他们换取更多的价值。把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赚钱改成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价值,会感觉幸福的多。
精心做好某件事
大学以来,我总是想着去做好多事情,结果什么也做不好,这对应了前面的有限论。大三学过软件设计,于是想着以后专门从事UI设计这一块,因为觉得好漂亮。后来又对前端感兴趣,于是写过一段时间代码,重构过一点东西,在后面,当内部动力转化为外部动力时,我又对写代码失去了兴趣,想着从产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管怎样,这些迷茫的经历是人生的惨痛的损失。失去的时间永远不会再来。
把心思放在做好某件事情上,比如写作,建造自己的品牌,打造影响力,让自己有价值的呈现在别人的眼前。
因果与逻辑
我曾经也思考,所有学科的底层逻辑真的是想通的吗?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存在即合理是正确的吗?不停的问问题,有的时候看起来确实很傻叉,但你又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乐趣,你不会因为无聊的工作和孤独的生活而感到失望。如果有时间,我一定继续去研究各学科更深入的联系,比如计算机与心理学,哲学与社会,数学与各类学科等等,历史的演变,时代的融合,科技和未来……
做个好人
Don`t be evil。这是Google的真理,曾几何时,这个象征开明,多元,自由,正直的企业,给世界发展带来诸多变革。同样,回归于个体本身,这些特征也应该被传承。做个好人,意味着你应该有底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管面临什么威胁,诱惑,障碍,都要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
及时自我批评
其实也就是及时反省。人无完人,犯错是件很正常的事,有的时候,你犯错可能不是你故意的,而是出于一种无可奈何。人所不欲,勿施于己,其实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尽管有的时候,犯错会引起他人的不悦,但你要想到,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弥补,而不是任由其恶化。
坚持己见有的时候是好事,但有时也有破坏性。如果今天所有的观点看起来都是正常的,那么世界也就停止进步了,哥白尼不认同托勒密,爱因斯坦改进牛顿的理论,阿兰图灵解密恩格尼码,不断的推陈出新,新的发现才会持续不断。承认自己有的时候会犯错,反而更容易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培养好习惯和高素养
这个很难,你会发现有的习惯你培养了一段时间,假如没有持续下去,然后又会回到原样。比如你想每天6:30起床,晚上11:30之前睡觉,然而两个礼拜后,你又没有了规律性。这说明,要么你培养的方法不对,要么你的火候还不到位。
意志力有限,这依然对应了前面的有限论,当你集中精力去“坚持”某种习惯时,你其实已经在消耗自己的意志了,那么你在其他地方需要意志的时候,可能就面临着不够用。这在普通心理学当中也有介绍,比如丹尼尔·卡尼曼的认知资源有限理论。
不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用列表清单写出你要培养的好习惯,比如我喜欢参考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十三个美德培养计划,每个礼拜竭尽全力的完善一个,然后循环往复,经过几年的改善,慢慢地也就养成了习惯。
持续学习
本质上也是一种复利论的体现。当然,学习并不意味着一昧的输入,恰当的输出也是必不可少。记得学习YJango的学习观时,他也提到过,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例子,进行输入输出的过程。持续学习,意味着你需要不断增加自己头脑中的样本,这样在输出时,你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学习不等于做题,不等于工作,生活中任何方面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明白了这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让人进步得更快。
树立使命感
这一点,大多数都没有。多数人都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从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来看,今天的社会,似乎很多人还停留在底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好像不管他们是真的处于社会底层,还是社会精英,都有一种不安全感,也就是危机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感有利于生存,让人更好的适应社会。如果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人的生活很难幸福起来,没有追求,没有理想,害怕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其实,我们既可以着眼于眼前,也应该放眼于未来。唯物辩证法也在告诉我们,需要用辩证,长远,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目前的形式如果确实严峻,那么就应该及时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做什么更有意义。为了使命感而生存,远比为了温饱而生存要精神许多。但又因为它实在太难了,所以很少有人真正具备。我个人也倾向把这点放到了最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