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直男癌”一词从2014年开始流行,只是多数人还不清楚它的定义。
有人曾在网上给出一个比较学术的定义——这个词源于网友对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时时向别人流露出对对方的不顺眼及不满,并略带大男子主义的人的一种蔑称或调侃。
电影《莫蒂》里的埃弗雷特,脾气暴躁、性格古怪、不好相处、粗鄙莽撞,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需要什么也不主动开口,总是把气撒到莫蒂(结婚前是他的保姆)身上,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直男癌。
但其实,上述说明还不够具体,因为它没有把这类人产生的原因说清楚,也没有阐释如何治愈他们,不过没关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这本书或许是分析直男癌最透彻的一本书。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是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心理学家施琪嘉所著,主要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爱、陪伴、夸奖、玩耍和道歉)、5种情绪(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和哀伤感),以及5种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和不认同),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求开始,释放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重新整合自己,疗愈自己,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自我,创造全新的生命体验。
而钢铁直男,说的就是其中一种缺乏玩耍,内心空虚的内在小孩。
今天的文章,我就结合这本书的内容来说说,直男癌的成因,以及疗愈的方法。
1.直男,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简单来说就是童年的创伤。
施琪嘉在《疗愈内在小孩》一书中指出,直男,其实就是缺乏复杂情感体验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可能也只有简单的情感。
究其原因就是,这样的孩子小时候重要抚育者(主要是父母)没有好好地陪着玩耍过。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总是要求孩子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要当一个好孩子,认为凡是和玩有关的东西,甚至是孩子的爱好,都是玩物丧志,都是不务正业,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钢铁直男。
影片中的埃弗雷特,因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没有接触过什么好玩的东西,更没有父母的关心和陪伴,他在那里虽然有吃和住的地方,但他很少体验到玩耍的乐趣,他接收更多的是些规则、命令等信息,所以他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很难和人建立关系。
可见,直男癌的内心,住着一个缺乏玩耍的小孩,会把思想停留在理智层面,缺少复杂情感,且容易把复杂情感负面化。
2.玩耍的功能和价值,扩大一个人的心理空间
人与人交往时,很多话的背后是有含义的,而直男癌,因缺少玩耍,根本不懂那些“话外音”。
施琪嘉在书中给我们进一步解释了玩耍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玩耍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其实也是在帮我们理解直男癌形成的原因:
其一,玩耍可以促进婴儿心智化功能发展。
直男癌在与人的交往中,很难知道玩笑式的互动的言外之意,就是因为他们心智化功能没有得到发展。
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缺少和妈妈的互动,没有人去了解他们的哭声、表情、动作背后的意义,没有人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没有人陪着他们玩耍,所以他们无法理解别人话语背后的意思。
很少,或从未被理解过的人,自然很难理解别人。
其二,玩耍可以让孩子从伪装模式中获得复杂情感体验。
直男癌小时候除了缺少妈妈的积极回应外,还可能缺少爸爸的陪伴。
施琪嘉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爸爸和孩子一起玩水枪,孩子拿起水枪射中了爸爸,爸爸“咣”的一下倒在地上,孩子看到这个场景会哈哈大笑,这是因为孩子知道爸爸是“装”的,而这个“装”就是孩子体验到更多情感的开始。
只是直男癌,缺少了这样的情感体验。
其三,玩耍可以扩大一个人的心理空间。
施琪嘉说:“如果你不允许孩子玩,其实你会让孩子丧失非常多的心理空间。”
这个心理空间,不仅包括不近人情、没有反思能力、不好玩、不能开玩笑,还会丧失创造能力。
因为孩子天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都喜欢玩,都喜欢和父母玩,所以一个不被允许玩耍的孩子,其内心的心理空间可能就没有那么大。
就像影片中的埃弗雷特,简单粗暴,缺少共情能力,看到莫蒂翻自己的东西,会板着脸骂她:“这里不能有好吃懒做的人,我不想要瘸腿的女人……。”
其实,这是他心理空间狭小导致的。
总之,直男癌就是缺乏复杂情感体验的孩子,只有简单的情感。
3.疗愈直男,需要构建滋养型关系
前面说了,直男癌是缺少玩耍的内心小孩,他们的心智化发展受阻,很难体验到人类的复杂情感,也缺少足够的心理空间,那么怎样疗愈直男癌呢?
施琪嘉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即关系。
他认为:“在玩耍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加强人际关系,使得心理空间变得更加灵活,在这个空间中的人们能够处理现实中的一些冲突。”
其实,这个关系就是滋养型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疗愈直男,要让他们在关系中重新体验到玩耍的力量,以拓展他们的心理空间。
就像影片中的埃弗雷特,他由婚前的直男癌转变为婚后的暖男,就是因为他和莫蒂建立了亲密关系,以及在这个亲密关系感受到莫蒂的画作给他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莫蒂虽然患有先天性类风湿关节炎,走路一瘸一拐,但她是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女人。
当她面对埃弗雷特的“刁难”时,不会被他的情绪带走,该做什么就继续做什么,且时常关心和安慰冷漠的埃弗雷特,慢慢地,埃弗雷特被莫蒂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所打动(她喜欢画画,把家里能画画的地方都画上画,让简陋的屋子变得温暖舒适),并开始支持莫蒂画画,给她买画笔、安纱窗、找女儿……,就这样两个孤独的人走在了一起,彼此欢喜、互相成全。
对于埃弗雷特来说,莫蒂就是她的治愈良药,因为莫蒂让他重新感受到了什么是嫉妒、忧伤、想念,当然,也包括爱。
写在最后:
原生家庭不幸的人,能遇到治愈性的伴侣,是一种幸运,只是这份“幸运”,不是谁都能拥有。
如果没有遇到,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内在,让自己的状态好起来,以超越自己。
施琪嘉在《疗愈内在小孩》一书中,也从自我疗愈的角度给我们阐释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即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种关系。
直男癌的空虚和冷漠,想要自愈,就需要不断看见那个缺少玩耍的内在小孩,然后试着去理解他,并重新构建新的、具有滋养型的关系,来让他重新成长。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当我们遇到伤害,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而这个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不仅有那种渴望玩耍的,还有期待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悲伤的、孤独的、自卑的,亦或是委屈的,等等,我们只看见他,才能疗愈他,以让自我趋于完整,进而真实地感到快乐。
从这个角度来说,《疗愈内在小孩》这本书就是在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自己、治愈自己、滋养自己,并逐渐走向自我整合。
正如荣格说的:“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