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心,精进学问
说了这么多丘为的为人处世,下面,我们来品读丘为的诗作: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首诗写的比较早,应该在他中进士之前。诗人专程到山中拜访一位隐士,他的心中偶像,结果却“铁将军”把门,连面都没见着,但看到偶像居住的环境后,深有感触,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在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到山顶,有三十里路。我轻轻地敲门却没有童仆回应,从门缝里偷偷看进去,屋内只有桌案和茶几。我想他如果不是驾着柴车外出,就是到秋水碧潭钓鱼去了。错过了与他见面的时机,真是空负了自己一片殷勤仰慕的心意啊。
刚刚下过雨,草色是那么得青翠葱绿,林间的晚风,将阵阵松涛声轻轻地送进窗户里。如此清幽的环境,非常适合我的雅兴,感觉身心和耳目都被涤荡一新。虽然没能和主人交谈上,我却已经领悟到了清净的道理。我就自己玩到兴尽,满意地下山去了,何必一定要和隐士相聚呢。
诗人通过寻访偶像不遇的具体事件,变成欣赏美景,感悟到隐居的个中乐趣,并由开始的失望变得满意和富足,把一个普通人一转念的情绪渲染的惬意十足。
第三句“应是钓秋水”里的“钓秋水”出自《庄子·秋水》,是一则典故。
庄子是一个哲学家,经常到山水间寻找灵感。有一天,他来到濮水边上垂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突然,两个士大夫出现在他面前,原来是楚王派来请他出山的。
庄子没有回应,继续垂钓。两人见状,便用高官厚禄来引诱他,但庄子还是不为所动。大夫们实在不解这么好的条件,他怎么就能无动于衷呢?于是就问庄子:“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我们的礼物呢?”
庄子回答道:“我喜欢的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像神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如果我接受你们的礼物,就会失去这种自由。”
大夫们听了庄子的回答,非常惊讶。他们从庄子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境界,不由心生敬意,请安后便离开了。
在我国古代,垂钓本来就是隐士的标配,丘为爬了那么高的山,历尽辛苦,没有见到心中的偶像,却感受到了当年庄子隐居山林拒绝做楚相的快意。
诗的结尾,“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这句,也暗用了晋代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王子猷雪夜访戴》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作品,一篇微小说。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突然想起了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决定连夜前往探访。
王子猷乘船前往,经过整整一夜才赶到,结果,刚到戴安道门口,还没见到好友,王子猷就选择了返回。
人们问他为什么不见戴安道就离开,王子猷回答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他认为,既然自己来到这里,就已经完成了内心的探求,与好友相见并不是必须的。结果怎么样不重要,体验了整个行程中的过程和感受,就已足够。
读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窥见丘为做学问的态度,故事、典故已刻进骨髓,想用,拿来便是,毫无雕琢之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