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乡下人的悲歌

乡下人的悲歌

作者: Rain师兄 | 来源:发表于2020-12-14 17:08 被阅读0次

个人和社会的合力才能出现一个寒门贵子

也是个人和社会的合力才能导致寒门难出贵子

作者J.D.万斯

一个普通白人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万斯的母亲酗酒吸毒在急诊室里溜旱冰,还有一次扬言要开车撞死万斯。他遇事靠拳头解决,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他痛恨自己穿不了名牌衣服,痛恨自己得坐公交车去上学,而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坐家里的车,他不仅恨他不负责任的父母,还恨给他支持和关爱的外公,因为外公过早死去让他失去了庇护。他的外婆和他的外公

高中毕业后,万斯加入了海军陆战队,缺少能力和缺少努力是不一样的。

2015年奔赴伊拉克,他给了一个小孩一块橡皮,小孩开心的笑了。相比于饱受战乱的孩子,他觉得自己之前所受的苦不算什么。

之后他也是不断努力。打工上大学,最后进了耶鲁大学,最后工作结婚买房一切都很好,他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生活。

可也就是在耶鲁的三年,他意识到,耶鲁法学院里,几乎没有和他家庭背景类似的人。超过95%的学生来自中产阶级以及以上的阶层,大多数人是非常的富有。在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年收入大概是16万美元,这笔钱放在万斯老家那是多的数不清,但是法学院的学生期待第一年就拿到那么多的薪水,有的还担心不够花,更重要的差距还不是财富的差距。

万斯的法学院的同学们都家庭完整,家人之间和睦友爱,而且他们自信,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而万斯认识的底层白人,没有一个是这样的,他们习惯的觉得,他们习惯性的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己做的任何决定都无法影响未来的生活。习得性无助,小时候觉得什么都控制不了,这种感觉延续到现在。动荡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混乱引发混乱,不稳定引发不稳定,多次经历童年创伤的孩子,更可能被焦虑和抑郁所折磨,也更有可能在成年之后情感关系不稳定,即便像万斯这样,成功向上流动的寒门子弟,摆脱了物质贫穷,也很难摆脱精神贫穷,这在他和妻子的亲密关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他觉得自己的妻子几近完美,却总忍不住因为小事跟她吵架,有时候甚至摔门而出,就像他母亲当年那样,这让他又内疚又害怕,害怕自己变成母亲那样的人,没有什么比自己会成为自己的心魔更让人恐惧的了。

社会区隔,文化区隔

所谓社会区隔,指的是居住和种族群体的相对隔离。19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大衰退,工业经济南移后,原本繁华的中西部成为铁锈地带,加上房产快速贬值,搬家成本太高,最穷的人被留了下来。经济学家拉吉·切迪发现,来自铁锈地带、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穷孩子想要实现梦想,突破阶层是最难的。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这里单亲家庭多,二是家庭收入差距造成的居住区域隔离现象普遍。居住隔离让人们看不到生活会变好的迹象,孩子们看不到靠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榜样,也无法积累走出底层所必须的社会关系。这是让他们形成“习得性无助”的一个原因。

文化区隔首先来自乡下人自己的荣誉文化和逃避文化。从阿巴拉契亚山区走出来的苏格兰-爱尔兰裔乡下人和后代,对自己的家族和家园有着强烈忠诚和自尊。为了捍卫家族或个人荣誉和尊严,不惜武力相向。乡下人进城后也仍然带着这种荣誉文化。这样一个重视自尊与群体荣誉的群体,在现实与他们宣扬的道德大相径庭的时候,为了解决认知不协调,他们选择的是逃避问题,假装问题不存在或者编造谎言,自欺欺人。《经济学人》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白人工人阶级比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工作时间更长。但万斯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因为调查结果是靠打电话得出的,而乡下人总是喜欢夸夸其谈。米德尔敦30%的年轻人一整个星期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20小时,却人人都喜欢提到勤奋。而一个乡下人即便想要努力向上,他也会发现,与主流社会的文化区隔,也在为他们设置难题。 写出这一曲乡下人的悲歌,万斯并不认为乡下人值得特别同情。相反,他们需要做的是扪心自问,“我们的生活,无论好坏,多大程度上归因于环境不公或家庭不幸,又有多少程度取决于个人的决定?”

万斯进入耶鲁法学院后,他发现这个世界的准则与他原来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不知道面试要穿正装和皮鞋,大家不是靠投简历来找工作,只需要搭建好人脉网络就能轻松拿到offer,面试是在鸡尾酒会上,他感觉自己像个傻子,看见面前的器皿,他都不知道该用哪把叉子吃哪道菜,分不清清水和苏打水的区别,不会点白葡萄酒,整个高档的宴会厅看上去就是一个取笑穷人的地方,万斯只能靠偷偷的给中产阶级出身的女友打电话求助,才勉强解决问题。

个人的志气固然重要,但是他人的帮助必不可少。

哎。

相关文章

  • 2020-11-07

    他们是谁? ——读《乡下人的悲歌》 —, 这几天,趁着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抓紧时间读了一本《乡下人的悲歌》。 这书...

  • 读书心得:我们中国乡下也有悲歌——《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为什么要读《乡下人的悲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乡下人的悲歌》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加入书架,开始阅读,我预感...

  • 由听《乡下人的悲歌》想到的过往

    喜马拉雅天天听好书,今天解读的是《乡下人的悲歌》。 乡下人的自尊,乡下人的自欺欺人,乡下人的习得性无助这些都是他们...

  • 乡下人的悲歌

    《纽约时报》:万斯先生以悲天悯人、体察入微的笔触进行社会学解读,讲述了社会底层的白人如何驱动政治反抗,推动唐纳德·...

  • 乡下人的悲歌

    题材本身的意义大于文字本身的表达水平,前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描述童年到青少年成长过程的部分远好于生活“走上正轨”之后...

  • 《乡下人的悲歌》

    《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万斯,是出生在美国最贫穷的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亚山区、成长在位于衰落的“铁锈地带”俄亥俄州的一个...

  • 《乡下人的悲歌》

    太多的年轻人对努力工作并不感冒,而好的工作岗位却总是找不到人。当一个年轻人丢掉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他还认为自己是收到...

  • 乡下人的悲歌

    博客大巴依然没开,我去搜了一下,能看见的文章是剩下写饮食男女的一篇。看几年前自己写的东西也觉得陌生,心想肯定是生娃...

  • 乡下人的悲歌

    假期看完的第三本书

  • 《乡下人的悲歌》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作者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阿巴拉契亚山区俄亥俄州和肯塔基州中间,万基就生长在那里,一个贫穷的白人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下人的悲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zv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