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于11月8日全国上映,目前为止国内票房1.59亿元。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后在南太平洋爆发,美国海军在中途岛环礁成功击退日本帝国海军舰队的攻击,获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这场战役被历史学家视为战争的转折点。
有关这段历史不用多说,不了解可以先去查查资料,便于有更愉快的观影感受。整部片子脉络清晰,既注重了战斗场面的精彩刺激(战斗机必须俯冲到1000多米的高度,才能精准投弹,在枪林弹雨中向下冲,),又抓住了细节还原二战真实的场景(士兵们在甲板上捡东西,都是无法回来的战友的遗物,人回不去,希望能留点遗物带回去)。
影片不仅仅展现战斗规模的浩大,揭露战争的残酷,从人物入手,宏观和局部相结合,人性化的角度看待这场战役,给战士,军官带来的身心的冲击。的你会被角色到位的眼神折服到,也会被战争场面的激烈震撼,不过,看了之后,还有些感想——领导者总会需要那些服从管理的老实人,但其实关键时候起作用的,往往都是一些看起来“不听话”的角色,譬如“贝斯特”。
最后,长官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有贝斯特这样的人,我们才能赢得战争。
贝斯特这样的人是怎样的人呢,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不得不说,很多演员和角色原型真的颇为相似啊)
羁傲不逊 耍酷卖帅
贝斯特登场就是顽劣不堪的样子,上级让他不要再俯冲耍帅了,他就一副视若罔闻的样子。驾驶着战机飞回航母,忽然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在大家惊愕的等待中,忽然战机从甲板下方一跃而起,再稳稳的飞回跑道挺稳。
和朋友说话、开玩笑时,会发现贝斯特会带着优越感,总觉得自己轻松一点,胜人一筹,给朋友开追悼会时也说,这个我来介绍,不能由都没有出过xx的人来说。
对自己的技能特别有信心的人,往往会有点恃才傲物,拥有的技能不能练习、展示,又有什么意思呢?对于做个按部就班,听话的乖孩子,或挑战自我,做有意义的事,他们总是会选择后者。
正是因为飞行技能高超,能完成无法拉起,以及发动机过热的危险,冲俯投弹,才会在中途岛战役中成功准确的轰炸了日本人的航母,扭转了局势。
特立独行 不服管理
古人说的对,“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贝斯特的太太,美丽坚贞,性格火辣,帮丈夫在聚会时质问韦德少校,为什么贝斯特能力超群,可是不能晋升。
韦德一时语塞,而后回答,因为大家不能或不甘听命于,一个特别自我,想哪坐哪的人,这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
听起来是有道理的,一个不能服从管理的人,往往不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可是一个唯上司马首是瞻的人,就是对团队有用的人?
情报部门敢于质疑:“华盛顿是错的”。为了制造出符合自己推断的明显证据,窜通中途岛上将领,将自己情况暴露一部分出来。反对的人士,因为敌人获悉错误情报而有所反应,终于肯定了他们的决策。
有这种大胆质疑,敢和上司叫板的精神,才能帮助团队获得胜利。
洞察敏锐 胆大心细
韦德少校个人其实很欣赏贝斯特的才华,在贝斯特沮丧的时候,还说过:我更喜欢你平时特别自大的样子。
他们能心心相惜,其实骨子里有一点点是类似的,都非常自信,有能力,敢于承担责任。
在升级之后,带着有去无回的决心,驾驶战机执行任务,韦德凭着自己的直觉,要求跟踪日本的侦察机。此时他是担着风险的,因为再继续飞,还没有发现航母,返航的油可能不够了。
如果明哲保身,稳妥起见,应该返航,这样不会有风险,而他笑笑说:走吧,虽然有可能,下半辈子要在军事监狱里洗马铃薯,但是也要去试一下。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如果没有这么大胆的尝试,奋力一搏,战争的走势其实很难说。
坚持自我 乐观豁达
机械师麦特也是个奇才,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当日本人驾驶飞机,打算自杀式俯冲时,大家都傻了,他马上跳进战机,开火扫射,千钧一发之时,终于把敌机击毁,陨落的敌机还是撞坏了航母边上一块。
战友认真地问麦特,你有什么秘籍,会让你总是这么开朗乐观?
麦特举了自己舅舅的例子,说,舅舅是个经常高空作业的人,他常常不带安全带高空行走,大家都觉得命悬一线,可是没事发生,最后他在马路边被一辆汽车撞死。
我们即使不在这个糟糕的战场,一样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
这是智者的回答,是智者的思考方式。
麦特也是个机智坚强、乐观勇敢的英雄,被俘后,面对日本人劝降,他从容地要了一支烟,然后傲娇的拒绝,被抛入海中并沉入铁锚,活活淹死。
影片没有特别丑化日本人,一个看起来比较面善的日本将领,也让我比较青睐。他在失败后,为了不让美国人得到航母,选择击沉航母,并和自己的航母共存亡。愿意留下的都可以从容赴死,他还面带微笑的劝流泪的年轻人离开,然后淡定的和身边的人说:来,一起欣赏月色。
其实排除立场不同,很多决定也不是这个人做的,能战争中爱惜士兵,从容赴死的人,都是有气节,铮铮铁骨的男儿,好过那些汉奸卖国贼。
最后想到我们的教育,对于有能力有个性的人,其实应该给与更多的宽容和欣赏,而不是一味地将他们整齐划一,他们才会成为最有魄力,最有创新精神,能改变时局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