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集团军陷入绝境
由于有了这类指示,那里的防务就没有很好进行
我觉得不管什么理由,这种行为都不应该出现,防务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更长时间的拖住对方的攻势,从而等待自己人的援助,这种不做好防务的行为,在我看来从根本上就是对战争的携带,根本没有想着尽可能的战斗,而是想着打不过就跑
以前觉得隆美尔技战术不错,但看了这一章我觉得就有一点落了下城,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深入敌后,却不考虑己方补给的打发很有些有勇无谋,如果是为了以快打快还好,但要考虑到越深入地方约面临地方的强有力防守,尤其在这种空战主导的战场上,自己是不是还要这么打?战争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要作为因素考虑进去。
2.“火炬”作战计划的决定
本章中的密码代号简单说明如下:
杂技家:向的黎波里塔尼亚的进军。
波莱罗:向法国境内大举进攻的各种准备工作,后来成为“霸王”作战计划的基础。
体育家:在西北非登陆,后来改称为“火炬”作战计划。
朱庇特:在挪威北部的作战计划。
围歼:进攻德军在欧洲的占领区的计划,后来改称为“霸王”作战计划。
痛击:1942年进攻布雷斯特或瑟堡的计划。
3.我的开罗之行。改组司令部
我时常感觉到,用“中东”一词指埃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地是不恰当的。这是近东。波斯和伊拉克才是中东;印度、缅甸和马来亚是东方;中国和日本是远东。但是,我觉得,比改变名称更为重要的是划分现在中东司令部的范围。它要管的方面太多,整个地区也太大。现在是实行改组的时候了。
我们是遥远的东方,但是埃及地中海分明包含着非洲,这个为什么也算做了东方呢,名字果然只是名字,有时候没有什么实际含义啊
(1)已任命亚历山大将军继奥金莱克将军指挥英王陛下政府在中东的部队。
(2)已任命蒙哥马利将军继里奇将军指挥第八集团军。
(3)已任命麦克里里将军为亚历山大将军的参谋长。
(4)拉姆斯登将军伤势已愈,受命为第三十军军长,以代替牺牲的戈特将军。
4.莫斯科 第一次会议 & 5.与莫斯科建立了联系
丘吉尔到达莫斯科开始和斯大林的会晤,终于和斯大林解释明白“火炬”,斯大林也终于理解了这个计划的意义,在这个理解上丘吉尔和斯大林达成了一致。
终于,虽然经过了种种困难,双方达成了一种谅解,虽然双方对于第二战场开辟地点仍然有异议,我倒是觉得这种异议并没有绝对意义的对错,因为双方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想要追求的利益是不同的。
6.回到开罗
这一章讲到丘吉尔从对外行程中回到开罗,同时介绍了英国对于马耳他成功的援助,因为这些援助,马耳他又恢复了元气,使英国再一次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以及对于沙漠战役的领军做出了的调整。
7.“火炬”作战计划的最后形成
通过和美国、俄国的各种沟通,英国终于将“火炬”计划的各种初步计划形成,计划对法属北非发起这场战役。
8.不安和紧张
他(掌玺大臣)却建议,作为国防大臣,我应支持有像三军参谋长那样才干的三位人士作为我的顾问,由他们监督联合计划委员会,并能以他们的全部时间,致力于最广义的军事计划。这三位人士应组成一个独立的作战计划局,负责审查战争的全部战略问题,并研究将来的各项作战计划;为此目的,他们将要取代参谋长委员会。
我就觉得这是个完全不懂战争的人,战时的每一刻都应该做出即刻反应,像这种啰嗦的组织结构根本就是延误战机的组织,而且不在战场,不通盘了解的人依靠什么做决定
9.苏联的“谢谢你”
10.阿拉曼战役
引用亚历山大将军的介绍
这场战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集结我方部队以便进行战斗并设法迷惑敌人,这就使我们能够进行奇袭,而奇袭乃是致胜的要素。第二是突破——即大量集中各兵种的力量,在敌军的防线上深深打开一个缺口,然后突破部队一分为二,形成两个侧翼,以便使我军有扩大战果的更多机会。第三是东攻一下,西进一下,以吸引敌人的兵力,并使他们将所有的后备兵力都用于堵塞突破口和反复进行反攻上。最后是猛攻,粉碎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打开一条通道,我军的装甲及机动部队随即便源源不绝地通过这条通道。
11.火炬点燃起来了
是关于“火炬”战役的介绍。其实我觉得战争的时候要做的就是不择手段获取胜利,记住是不择手段,当然首先要做到不违背自己心中的道义。比如这个“火炬”战役,我就觉得想要和维希政府在非洲的力量获取和平方式投降就是个天真的想法。首先你可以获取个别人相同的想法,但是你能获取所有人相同的想法吗,只要有一个人走漏了消息,面对的就是抵抗,就是自己人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优先的难道不应该是控制和占领了吗?美国人竟然以为自己和维希政府关系好,人家就会把地盘送给你,让你去打德国。你要明白,就算是英国和自由法国不出面,你也是和他们站在同一天战线上,维希政府是德国的傀儡政权,怎么可能对于你的出兵完全无动于衷...
当然,由于达尔朗的投降和投诚,盟军还是兵不血刃的得到了部分的非洲土地,在这一点上,也是需要佩服美国人的斡旋。
12.达尔朗插曲
达尔朗的这一段经历倒是蛮戏剧化的,当初他遵从上级的命令,放下了抵御德国的武器,也是因为他对英国的偏见,使得法国的海军对英国怀有恨意,也是因为他的命令,法国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卡萨布兰卡附近海域发生了海战,然而却在美国的游说下,在“火炬”战役中倒向了英美盟军,是这一点使盟军在北非的战役中减少了大量的伤亡,而这一点也证明了他本人对于法国的巨大影响。
但是在“火炬”战役取得初步胜利之后,对于他英美国内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认为此时给予他的这个权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又不能给人落下“过河拆桥”的话柄,我想此时英美都是很苦恼的吧,但此时一个叫做博尼埃·德拉夏佩的青年拯救了他们,他暗杀了达尔朗,使他们再也不用面对这一苦恼。
这件事发生的契机太过巧合,虽然丘吉尔暗示了是戴高乐一方的人对这个青年进行了怂恿,然而这个得利方不仅仅是戴高乐,而且戴高乐背后还有英国,所以这件事背后到底是谁授意的,其实我是怀疑的。
13.胜利带来的种种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美国和苏联对英国进行了指责,甚至有人给英方发去信息说要取消“围歼”、“波莱罗”计划,这让丘吉尔大吃一惊,立即给罗斯福发去电报进行询问,我觉得战时这两个人彼此的沟通和信任是非常真挚的,没有彼此之间的揣摩和猜测,如果有了矛盾都可以坦诚布公的交流,虽然有时也会各自保留己见,但是这种沟通方式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究竟在什么时候发动什么战役,彼此之间的资源配置,人员配置都在考验的主将的能力,丘吉尔的大胆和自信让盟军没有错过更多的机会。
14.我们需要会晤
我们是指谁呢?当然是美英苏啦,但是由于斯大林认为自己目前无法离开莫斯科,所以这次会议只有在美英之间了。为什么要会晤呢?因为非洲战场已经暂时宣告了一个阶段的结束,德国人被赶出了突尼斯,下一步怎么走,打哪里这些都需要协商一下,因为英国当时和美国、苏联都说如果“火炬”战役结束,下一步或者是打亚洲,或者是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15.卡斯布兰卡会议
美英在卡斯布兰卡进行了他们的会晤,讨论下一步的计划。这次会晤双方的大将军都参加了-艾森豪威尔将军[美]和亚历山大将军[英]。在这次会议中,经过英国的游说,美国同意邀请戴高乐将军出席,因为美国一直是和维希政府有联系,因而海外的戴高乐将军在美国的这个外交中属于一个法国的流亡政权,不应该有官方的接触,这次戴高乐的参会,充分说明了美国对于英德尊重。
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我们常见的“无条件投降”,虽然有人认为这个“无条件投降”使得德国和日本的抗战时间延长,属于得不偿失,但是我觉得在某些条件下,这个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些思想必须去除的十分彻底,才能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地区的稳定和和平,我们看看对德国战犯和对日本战犯处理程度不同造成的现在的两国对待二战态度的不同吧。
16.阿达纳与的黎波里
英国和俄国对土耳其的态度很不一致,其实甚至英国国内对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也很不相同,我觉得英国国内甚至是因为丘吉尔用威胁的手段,才使内阁不得不同意丘吉尔的态度。然而在这件事情上,因为土耳其和俄国一些问题上有本质的敌对,所以很难达成一致。
17.回国后的困境
这个困境貌似就是指丘吉尔得了肺炎,导致不得不增加休息的时间。
同时甘地在印度进行绝食,可能对印度国内的居民造成不利影响。但是这一问题也通过和甘地的交涉解决了。
18.俄国与西方盟国
俄国和英美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开始通过邪见对彼此进行赞扬和慰问,不再是之前冷冰冰的互相指责了。
19.突尼斯的胜利
主要介绍了蒙哥马利将军如何攻破马雷斯防线,美方如何在比赛大拖住德意的轴心国军队,使得联盟军队在突尼斯获得全面的胜利
20.第三次访问华盛顿 &21.战争与和平的各种问题 & 22.向意大利进军
最后三章其实主要都是在讨论目前状况下,下一步要怎么做才能达到吧德军吸引出俄国,从而达到减轻俄国负担的同时,打击德国的实力,最终在两个方案中进行选择,攻占西西里岛之后,如果可能的话攻打意大利本土,从而使意大利退出轴心国,减弱德军的实力,使德军不得不调动其他地方的军队来填补意大利投降后部队造成的真空的状态。如果条件不允许直接攻打意大利本土,那么就攻打撒丁岛和科西嘉岛,这样更全面的控制地中海地区,尽而攻击意大利本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