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规划,考虑风险,注重投入产出比。”
01
—
第一个逻辑是,做项目需要事前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就拿我做项目的例子来说吧。我会把项目阶段都统一分为五个阶段:
1、概念阶段;2、定义阶段;3、计划阶段;4、执行阶段;5、收尾阶段。
前三个阶段为项目预案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把 “模糊的事情(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具体有哪些目标...)提前想清楚,再有针对性地拿出行动计划”。
如果自己对要做的事情只知道个大概,大脑又处于模糊状态,那肯定不清楚自己具体要做什么。
而且,这种“模糊”和“未知”,会让人产生焦虑和恐惧感,这时候不顾一切地一头扎进去,并且放任随波逐流,那基本都到不了目的地。
所以,做事情要提前做好预案,“把模糊的事情想清楚”是关键,这值得我花更多时间!
那这个逻辑能给我什么样的启发呢?
我的想法是,做事先要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完成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如果不能把工作生活中的一个个大问题,通过脑力把它们思考清楚,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那么这些问题就一直会停留模糊的概念阶段,不能解决也无法解决。
所以,我总结了一句话:“不要以行动上的努力掩饰思考上的懒惰”。
意思是说,面对自己的人生,需要先把心静下来,舍得投入时间去深度思考,运用脑力进行“创造”后,再落实到行动上,去完成实施。
02
—
第二个逻辑是,做项目肯定要考虑风险。
因为,这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会受到概率的影响。
比如,天气预报会说明天下雨的概率是 90%,而不会绝对地讲明天肯定下雨。
又比如,我去抄那些获得成功的人的作业,但即使模仿得一模一样,也不能保证我百分之百成功。
还比如,你上周刚解决一个难题,这周又碰到了同样的问题,于是你不假思索地采取了同一个行动,但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这个逻辑又能给我什么样的启发呢?
对我的启发是,对于重大的决策,要有安全思维与底线思维:
即使再安全的系统,如果没有预留冗余,也有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如果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就会导致极其危险的结果,那就需要有一个备用方案来避免它。
有时候甚至需要预先想象失败,“事前验尸”,思考可能导致错误起点的原因,以预见一些潜在的问题,在事情开始前就要想办法规避它们。
03
—
第三个逻辑是,项目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没有短期收益或者长期效益的项目,不值得做。
就比如,衡量一个产品项目做得好不好的标准,
不是这个产品上投入了多少时间,经历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努力,做了哪些牺牲,
而是项目最终的质量目标是否完成,成本控制得怎么样,以及最终创造了多少利润。
如果一名项目经理,兑现不了收益。那么,项目就是失败的。
这个逻辑还能给我什么样的启发呢?
我的看法是,要学会利益分析法去看待问题。
比如,平时我做项目,第一步一定是分析项目的利益方:谁是项目发起人、谁是项目出资方、谁是客户、谁是供应商...
因为只有识别清楚了利益方,并与各个利益方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同样,在一个商业组织里,每一个决策下来,也都要理解清楚这个决策符合谁的利益,会伤害谁的利益。
因为,利益受损的那一方,一定会有所反弹,如果处理不当,他们甚至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来对抗决策的执行。
就好像,最近我在执行公司某个“管理决议”的过程中,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这个决策就是要“革他们的命”,一旦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他们会不约而同地站出来反对 。
而且,他们往往会用一套说法来掩盖自己真实的目的。
如果我没有理解到背后的利益关系,只知道从“道理”和“技术”上下功夫,那我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04
—
最后,总结一下以上三个核心逻辑:
首先,事前规划的逻辑启发我:做事先提前做好预案,“把模糊的事情想清楚”是关键,这值得我花更多时间!
其次,考虑风险的逻辑启发我:对于重大的决策,要有安全思维与底线思维,思考可能导致错误起点的原因,以预见一些潜在的问题,在事情开始前就要想办法规避它们。
最后,注重收益的逻辑启发我:关注最终成果和效益。在做决策时,不仅要关注过程中的付出,更要关注最终的结果。学会从利益分析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各方的利益关系,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把控住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