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首先就能把人拉回他那个生活场景中,通过寥寥数语,描绘市井风情,写沿街叫卖,让人脑海中一下就有了各种小推车商贩的叫卖场景。

汪曾祺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描写真善美,这种真善美以现在的眼光看,有些痴,但通读下来,放到他那个生活场景中,就教人觉得淳朴。
在有限的阅读中,最喜爱的是汪曾祺的两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两篇。
《受戒》首先就当时的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交代了,当地的风俗是怎样,明子家的家庭状况是怎样,有什么亲戚,是怎么当上和尚的,都交代了下。
这样一交代就先布局好了,将舞台上的环境给搭好了,等人物出场,先交代一下环境,在拉入人物,就不至于让人觉得突兀。
先拿《受戒》来说,小英子知道了明子的名字叫“明海”后,又补问了一句,在家里叫什么。这种拉近亲近感,有点类似我们平时将一个人的名字, 喊老王,或者去了姓氏。从小英子一出场,就能看出小英子的性格如何。接下来,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就让人每次读过都感到非常有趣味。好像一片室外桃园。

从这里,我想到了照相机和这种通过语言来进行场景的描绘的不同点。相片的优点是直接,快准狠,一下能抓人。但局限性在于一张照片容量有限,照片里面强调物件的存在,也不能向小说一样容易达到。还有就是,声音,照片没有声音。到了小说里,这些照片里局限性,小说是如何来解决的呢?比如,门前是一条河,等等。这时其他多余的东西就可以抛出在这个画面之外了。如果是拍成照片,可能只能更多的强调一样,拍对联,就让人把河和柳树给忽视了。同时,场面干净的照片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拍到。还有就是每天干什么,一气呵成就叙述好了,引入些经文和对话,短时间内,一个人有时间感的形象就建立起来了。
照片还有一点,就是不容有那种历史纵深,小说就很容易达到,这个地方以前是干什么的,有谁做过什么,现在又是怎样,寥寥数笔,即可建立一种地方感。
《受戒》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写这些寺庙生活写的和人们印象中的不一样,平时人们提起寺庙中的生活,直接的印象都是,晨钟暮鼓,默守清规。但《受戒》里面,写这些僧人就更具生活感,为了生计奔忙,也是要放焰口来营生,也会为帐争论,不穿袈裟的,结婚的,这些看似是破了清规,但是在那个时代和地方,这些可能就都是正常的。讲这些和尚时,各有特点,但又不像脱离尘世之人,反而像我们平时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人。提到的这三个和尚,入世是一个比一个更甚的,到了三师傅这里就已经彻底没了和尚的形象了。


到了这就有点意思,就《受戒》的生活场景描写来看,这是一块多么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如果有一处寺庙,该是多脱俗之地。没想到,汪曾祺本就没想写绝尘之地。连缥缈之境都拉到了真真的生活中。
还是要贴几张《受戒》里面最经典的桥段。


还有隐匿和热烈的情愫。


结尾处,“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当睡前正好读完,这该是多好的享受

至于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张佳玮写的很好了。
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后一篇比前一篇,词藻运用更朴实,短句更多,有民间俗谚,有对小时候的细节回忆。所谓现在写字像汪先生的,其实大多都逃不过这几天:朴实字句、大量短句、对民间生活的平静陈述,这已经成为一种”汪曾祺符号“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