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今天和一个同事聊起,说我两年前说过,公司在20几号人的时候,是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同事彼此都很亲密,我叫得出每一个人的名字,知道他们的家乡,记得我当时是怎么招聘他进公司,甚至知道他喜不喜欢吃辣的。而现在,70几号人了,我有些人甚至连中文名都叫不出来,真是惭愧……
二,另一方面这还会导致一个问题,如果连名字都叫不出来,那么说明我和他交流的时间极为有限,我不可能用我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到他,除非他刻意去观察,理解,但人所看到的和实际情况本身就不一样,即便再努力观察和理解,最终的效果也是打折扣的。
三,如果一直不接触也就算了,或者你对他没有特别的预期,比如打扫卫生的阿姨在我们公司工作了好几年了,我确实到现在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因为我不需要阿姨也会接待客户,写ppt,所以这也不妨碍我们一起在这个公司相处了那么久的时间。
四,但如果还是有预期,希望团队成员有成长,那总归还是希望能影响他们一些,改变他们一些。于是就产生了实际和预期的矛盾,比如本身很少有机会教他们工作方法,思考方式,学习技巧等等,但又期望他们自学成才,三五年后也能变成小黄智的样子……哈哈,确实是个矛盾。
五,于是有时候急起来就只能靠吼,一般!!!就表达我的愤怒,而往往有时候!和?得连打7个,才能真的表达我的情绪……这幼稚的做法就像觉得大吼一声就可以一分钟顶10分钟的教诲一样,其实毫无作用!
六,那么怎么解决呢,到头来还是需要回到最开始的那个20号人的问题,那些我真的花过心思,影响过他们的那些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关键。这些人懂我要什么,也知道我说10个字的一句话里省掉了20个字,而其实我是要一个1000字的结果。而他们不仅需要把对我的了解用来对付我,还必须靠着20号人去教会20×20号人,让400号人学会对付我以及其他的人。
七,似乎没有捷径,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相同的企业文化在一家公司里那么重要,这个文化当然不只是价值观本身那么单一,还包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后者虽然没那么高大上,却其实比前者更为实用。
八,而在我们这个企业里,有哪些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1,没有不可能的事情,所有不可能都蕴涵着前提条件,在说不可能之前,先看看能不能解除这个前提条件;
2,万事都有原则,原则都相通的。原则不能回答太多是的问题,但原则往往能帮你找到不合理的地方。
3,举一反三是最厉害的方法论,用好这个原则,这意味着你可以不花三倍的力气学到三倍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往往能领悟到原则。而原则的厉害之处,前一条已经说了。
4,保持好奇心并探究更多的问题,是应付老板最好的招数,因为老板经常问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也是因为好奇。而好奇心让万物互相连接,才能让单一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知识网是形成知识体系的前提,一但形成知识体系,就是专家了。
5,最后一个,没有天才,真的,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你和别人去拼智力的程度,其实,拼勤奋就足够稳赢了。
唠唠叨叨,自勉!也承诺,一个礼拜内叫出所有同事的中文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