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流行的文化作品。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后,随之而去的还有流传范围深远的英国诗歌。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平民识字率开始上升,印刷术得到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读物的需求。
原有的表达阳春白雪的诗歌变得不那么受欢迎,群众们更喜欢描写身边小人物故事的小说,于是小说更准确的说是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小说才轰轰烈烈发展起来。
这种情况拿到我们历史上应该相似,从魏晋时代的被上流社会独享的骈体文,到唐代人们口口相传的诗歌,接受范围开始扩大,叙述内容也不再是亭台楼阁,帝王将相,开始有《卖炭翁》、《石壕吏》这种描写劳苦大众的作品出现。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这应该就反映了当时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愿意接受这些艺术作品。
到了宋朝,用来唱的词流行开来,这就更开阔了这些艺术作品的流传范围,毕竟大家开心或者悲伤,都喜欢哼唱几句。
而到了元朝,戏剧流传开来。看热闹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事情,越是热闹我们越爱看。
但是有些剧情是不好演的,比如如来佛把送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这样的剧情,只能靠识字的人通过文字去想象,不识字的人听说书先生描绘。
随着人们识字率的增加,大量描写历史英雄、志怪、市井的小说出现了。
读《月亮与六便士》开篇前,李继宏先生的导读,有了这些感想。我没有学过文学史,但文化这样的事,东西方应该是一样的吧。
可惜,可惜。查了下中国文学史,4卷,远比我臆想的要复杂。先秦有散文,南北朝有民歌,这些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唐朝李白就很受民歌的影响,唐宋除了诗和词,还有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
这是我们三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门课,人家要学一学期或者一年的,没那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