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75篇《颂思文》

《诗经》学习第275篇《颂思文》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4-25 06:55 被阅读0次

f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75篇《颂  思文》

原文阅读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译文参考

        文德无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苍。安定天下众百姓,无人不受你恩赏。你把麦种赐我们,天命用它来供养。不分彼此和疆界,遍及中国都推广。

字词注释

(1)思:语助词。一说为“思念”。

(2)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

(3)克:能够。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4)立:通“粒”,米食,一说“养育”。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

烝(zhēng)民:众民。

(5)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

(6)贻:遗留。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

(7)率育:普遍养育。

(8)疆、界:都是指疆域。

(9)陈:布陈,遍布。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时:此。夏:中国。

诗歌赏析

      这是祭祀周族祖先后稷以配天的乐歌。周颂中祭祀先王之作,大都篇幅简短。如《周颂·维清》祭祀文王,只有短短五句;此篇祭祀后稷,也不过八句。究其原因,便是周朝历代先王的丰功伟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须赘述。就此篇而论,后稷的传奇性经历和“诞降嘉种”、“是获是亩”赐民百谷的无量功德,在同属《诗经》的《大雅·生民》中便有详尽的叙述与颂扬。《大雅·生民》即使未能创作于《周颂·思文》之前,而它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内容则必然早就广泛流传于民间。

      “思文后稷”,“思”是语词;“文”是文德,在古代,“文德”这个词是一种最高的评价。后稷就是周人的始祖弃。“克配彼天”是说后稷的德行能跟天地相齐。后稷当时是在尧舜的朝廷里做官,但周人认为他的德行是可配天地的,为什么?

      诗接着就回答说:“立我烝民”,“烝民”就是普通老百姓。这个“立”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立”,使烝民得以立在这个世界,也就是安定的意思;另一种是同“粒”,“粒”字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用粮食喂养天下人。接着,“莫匪尔极”,“极”就是极大的德行;“尔”就是“您”。这是对后稷的直接颂扬,而且人神交通,用了第二人称形态。

      当时,上天为了赏赐后稷,“贻我来牟”。“贻”就是给予,“来牟”就是大麦和小麦。这就涉及中国作物的历史了。中国是两种农作物的故乡,一是小米,就是粟;二是稻子。考古在八九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和五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了人工培植的稻子。但小麦应该是从西边传过来的,而周人有一段时间属于西边的戎狄,所以小麦很有可能就是通过他们传来的。

      到今天学者们还在讨论周人的历史,到底他们是戎狄转化过来的,还是原来属于尧舜时期的人民,在那儿做过官,“自窜戎狄”变成西部边地人群之后再返回来的呢?

      现在学术界有这两种看法,一时半会儿还难以定论。周代一些文献提到过,他们是在夏朝衰落了以后,由一个叫不窋(zhú,也有读作kū的)的老祖宗带领着,变成了草原人群。后来,直到后稷之后若干代,公刘又率领周人回来。钱穆《西周地理考》就说,周人最早的时候就在山西一带生活,后来跑掉了,他相信周人在中原待过。另外,在陕西长武县亭口镇碾子坡遗址,也发现了先周的一些文物,比如碳化高粱、青铜制作的鼎、甲骨等,说明那个时候他们就有中原文化。 回到本诗,“来牟”应该是来自异地,在后稷的时候就开始种植了。可见,中国种小麦的历史可以推到西周以前,甚至可以推到夏代,当然这还需要更多证据。

      “帝命率育”,“帝命”就是上帝命我们,“率育”就是普遍地种植。“无此疆尔界”,不要区分你的疆界、我的疆界。“陈常于时夏”,“陈”就是田,作动词用;“常”就是恒久的,普遍的;“时”就是时下;“夏”就是华夏。要广泛种植大麦和小麦,让华夏到处遍满。这是继承后稷事业的意思。

        这首诗赞美后稷的德行,中心句子就是“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这个话,是话里有话的。诗要给周人确立一个根基,在尧舜时期后稷立了德,所以今天他的子孙为君为主有合法性。说《周颂》很厉害,就在于它是一种政治的修辞学。

《思文》学习的反思探讨

        当时的祭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祭祀的程序随着乐歌(这里是《周颂·思文》)曲调缓缓进行(据王国维《说周颂》),简短的歌辞一再回环重复,气氛非常庄严,人们会感觉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参与盛典的自豪荣幸和肩负上天使命的虔诚在此间密切融合。

  正因为如此,后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帝授意下完成的:“帝命率育。”从创作结构上看,“天”“帝”之间是一种紧扣和呼应;就创作意旨而言,又是天人沟通印象的有意识加深。在“人定胜天”观念形成之后,天人沟通、天人感应的思想仍然绵延不绝,并且时时占据着正统地位,何况在其形成之前。在《周颂·思文》产生的当时,天人沟通应该具有甚至不需要任何艺术手段就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量。这种祭祖诗本身是一首乐歌,具有娱乐的艺术审美功用。

  西周当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政权,“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自然是这种权威的宣告,但又是秉承天命子育万民的一种怀柔。昌盛的、向上的政权不会在立威的同时忘记立德,西周政权也保持着这种明智。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对华夏文明重建的历史性书写

        《诗经》中祭祀后稷的篇章不像祭祀周文王的那么多,只有《周颂·思文》和《大雅·生民》两篇。其中,《思文》是歌颂后稷的大功德,《生民》讲的是后稷如何立下大功。两首诗有内在关联。虽然篇章不多,但是周人很重视,因为它们有重大的意义。这位始祖是周家(周贵族)得以主宰天下的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有一种中国式的“吉庆有余,子孙福报”的意识。在《国语·郑语》中,记载了一段西周晚期的史官谈话。当时,郑桓公任周幽王的司徒,很得西周民众和周土以东百姓的心。他问史伯说:“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担心落在我身上,到哪里才可以逃避一死呢?”史伯回答了一段话,大致是这个意思:远古的祖宗为天下人建立了大功勋。作为一种回报,他们的子孙都会彰显。“唐尧虞舜”的虞和“夏商周”三代都是如此。虞的始祖能够听到春天的风什么时候来,辅助万物生长;大洪水出现了,土地被冲得乱七八糟,夏禹能够填平水土,使万物有了生存的地盘;商契能“和合五教”,教化百姓。周家始祖弃能种植百谷和蔬菜,让人民有粮食吃。因为这些人积了大德,他们的后代都是王公侯伯。这种话出自周代文献,代表了自西周以来关于“周家何以兴旺发达”的一个观念。

      《国语》清楚地说他们的始祖播殖百谷,给人民饭吃,这种认识跟我们现在的一般常识是矛盾的。因为后稷的时代不论多么古老,也很难由一个人发明农业、给人民粮食。尤其是在考古学看来,一万年前左右我国的农业就开始发祥,比周人的历史要早得多。

        那么,古人的观点是怎么来的呢?中国的“五经”之一《尚书》头一篇就是《尧典》。《尚书》断自尧舜,古人相信孔子编《尚书》是从《尧典》开始的。而尧舜之前的“五帝”,连《史记》也认为缺乏真正可信的资料。司马迁说过去谈黄帝“不雅驯”,“雅”是正确,“驯”通“训”,指准则。“雅驯”就是事有所依,文辞又美。只是因为在司马迁的时代,人们对黄帝很崇拜,所以《史记》写了一笔。按照古人的说法,在尧舜时期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大洪水暴发了。前面不管是伏羲、女娲还是神农氏、祝融氏所建立的文明秩序、成果,遭遇了这次重大灾害以后都要重建。后稷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种粮食的。

      但是,从后稷开始,周人能够想起来的祖宗才有十五代,而一个殷商王朝五百年就有三十代君主。按照现在的学术研究成果,尧舜时期大约在夏之前的一两百年。而夏朝是近五百年,商朝也是近五百年,到了周代,前面还有二百年。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的祖宗才十几代人,这是不合理的。

        但这种不合理中也有它的合理性,那就是周人对自己历史的追溯、他们认为祖宗积德的信念,是一种历史书写。在全世界范围内,任何经典文献或者其他的史书都是人写的,在一定的观念下写的。所以,这里非常鲜明地显示了周人的意识。

      周人写自己的祖宗十五代,每个人都活近百年,向上追溯到尧舜时期,这是一种搭车行为。他们首先承认尧舜这个族群是一个伟大的系统,然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始祖搭上去。这是一种精神建构,说它是史学不如说是政治学。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形下,后稷在周人精神世界里面的地位可就崇高极了。这样就有了《周颂·思文》这首诗。

参考资料

《讲给大家的诗经2》,李山,东方出版社,2021年6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75篇《颂思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mp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