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周颂·思文》:后稷之德

《诗经·周颂·思文》:后稷之德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20:30 被阅读0次

《诗经·周颂·思文》:后稷之德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国语·周语》记载:“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始平之”,也就是说,由文王向上追溯,十五代才能追溯到后稷。即便如此,后稷对于周人政权的奠基作用是十分显赫的。开玩笑讲,如果不是认真做过研究的话,能记得自己爷爷以上先祖名号的现代人寥寥无几。

由此及彼,今人记住自己爷爷以上先祖名号者寥寥无几,后稷对于当时的周人而言,也应当只是一个符号与传说。甚至是周人建国发达后,寻根溯源、牵强附会的产物。

正因为如此,后稷不仅仅是周人的后稷,更是天下人的后稷。不仅仅是两三千年前周人的后稷,更是今人的后稷。后稷之德,作为华夏子孙,值得我们认真予以研究。然而,想要研究后稷的具体功德,无非三种途径。一是考古发现,目前没有具体的材料;二是神话传说——多少有些难辨真伪;三是文字史料。从这个角度讲,这首《诗经·周颂·思文》实在是一则难得的史料。

《尚书·虞书》记载:“禹为司空治水,弃后稷司稼穑”。《国语》中记载祭公谋父谏穆王伐戎时,有“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

两则史料,都提到了夏之时,弃用后稷,不再让他做司稼穑之官。特别是《国语》,借祭公谋父之口,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有为青年失业后不失壮志,坚持逆袭的故事。后稷之德,基本上包含在这个故事之中。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诗经·周颂·思文》,全诗共八句,作为当时周人认定的先祖,他们当然可以说出“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的溢美之词。客观来讲,没有后稷当年的坚忍,也就没有太王的迁岐山,更没有后来的文王经营与武王伐纣,也就没有周家天下。正因为如此,每每念及后稷的坚忍文德,他们都会觉得,那美德是与日月同辉的,是可以配得上天帝的厚爱的。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中的“立我烝民”隐约与《尚书·益稷》中的“烝民乃粒”相呼应,历代大家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发挥。民间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也有“但凭粒米长精神”的说法。后稷之德,恰在于他不几个人得失,长期潜心于粮食安全与生产研究,使得后人有粒米可以果腹,仅这一功绩,便“莫匪尔极”了。毕竟,吃饭问题,对那时的人们而言,绝对是天大的问题。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中,最难求确义的便是这个“夏”字了。“来牟”指的是当时因后稷而普遍推广种植的小麦、大麦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成功种植,解决了吃饭问题。天帝让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在四方推广,完全打破了彼此之间的疆域限制,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技术遍布于天下。这个“夏”,有人将之解读为“大”,也有人将之解读为“华夏”,不知道当时的周人有没有夏朝的概念,从时间维度看过去,解为夏朝天下也无可厚非。

史料自有史料的局限性,创作这首《诗经·周颂·思文》的诗人,不一定会有夏、商、周的概念,也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未来会有一个绵延了几千年的“华夏”民族存在。在他们心目中,恐怕只有一个地无分南北,人不分东西的“大”的概念存在。反过来讲,今人读史料,也自有今人的局限,我们再也无法将诗人揪出来问他——这个“夏”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后稷之德,大概全在这个语焉不详的“夏”上,正因为这个“夏”,他才不仅仅是周人的后稷,更是天下人的后稷。也正因为后稷之德,中国的先民们才不至于被束缚在偏狭的地理概念上,心中老早的便有了“天下”思想的启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周颂·思文》:后稷之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qm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