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这几天简直不敢打开朋友圈,到处都是🐑的,还好居家办公还算安全。
没想到才庆幸几天,老公就阳了。

昨天是他🐑的第三天,高烧39度多没退,他实在挺不住了,嚷嚷着要去楼下诊所打针。
赶上我前一天晚上颈椎病犯了,头疼了一宿,早上吃了止痛药,也不忍心让他再坚持一天,也怕万一明天还烧呢?挣扎着陪他去打针。
到了诊所,看见现场更是忐忑,一二层床位全满,男女老少看着都无精打采。大夫也不问你测没测阴阳了,来了就直接治疗。
回来路上心里开始点忐忑,到家全身上下喷酒精,就差脸上和嘴里没喷了,然后盐水漱口,据说保持口腔碱性环境可以减少新冠病毒存活可能性。
网上有对老夫妻全家感染,就她和老伴啥事儿没有,因为他们一直坚持德国科学家建议的这个「温热淡盐水早晚漱口」。
真假咱不知道,反正没啥损失,我是天天虔诚地在做。

02
前天晚上跟妈妈大吵了一架。
因为我吃完饭没马上把桌子收拾干净,女儿过来把桌上一杯水撒在了饺子上,桌上也弄得全是水,我妈没说她,说我吃完饭就不能马上把桌子收拾好,就非得玩手机……巴拉巴拉的。
我当时在听直播课,最后一口饭还没吃完直播就开始了,听入迷了吃完饭也没着急收拾桌子。
我妈是典型的「家务说干就干型人格」,生病了都必须把家里地先擦一遍再去躺着,所以她非常看不惯我和老公这种「家务拖延性人格」,为此我们没少挨骂。
我是单亲家庭出生,我妈把我供到大学毕业很不容易,现在老了还得帮忙带孩子,和我们住一起,这些其实我心里都清楚,平时她心情不好骂两句我都是听着就完事了,再哄哄就好了。
但这一次我就没忍住顶了一句,”那孩子弄得,为啥说我呀,晚一会收拾能咋的?“
我妈就急眼了,“现在说你还顶嘴了,果然老人带孩子真是一点好儿落不下……巴拉巴拉……一顿疯狂输出。
我忍着忍着没忍住,可能也是有孩子之后这一两年心里有一些委屈,我一边哭一边喊:
”晚收拾一会儿桌子怎么了,为啥每次都要因为这些小的习惯生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也不是每次都晚收拾桌子……这有啥值得生气的吗?……“
我妈生气的时候是会骂脏话的,说很难听的伤人的话,然后又开始说老人带孩子就是不落好……巴拉巴拉……我真的每次听见这个话都难受。
我说:”你为什么生气就要说伤人的话,难听的话就不能不说吗?“
我妈:“我就说,难听我也说,我心里不舒服我就得说,我不像你们那么有素质……”
我:……
父母离婚之后,我和妈妈很多次这样的争吵,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之后就像没发生过一样,毕竟亲生母女没有隔夜仇。
跟我妈,是没有办法讲道理的,家也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
我闺蜜是个人间清醒,对这些家庭关系处理之道门儿清。
她跟我说,你用老人给你带孩子,有些事情你就得挺着,不然你就别用。你别指望老人会改,凭啥啊,咱自己毛病不也没改吗。
听了这个话我也悟了,是啊,老人帮你带孩子就应该感恩了,还有啥不知足的,要是没有妈妈帮忙,我可能早就灰头土脸自顾不暇了,哪有现在这么舒服的生活?为啥自己不能再多一点理解呢。
后来我也回顾分析了一下,因为这些小事我妈大概1个月就会生气一回,就跟我上班崩溃的节奏差不多。
下一次大概是1月中旬,我可以提前做个心理准备,多花点钱,哄哄她开心。
03
这两天报了一个产后修复100天的社群,虽然女儿都快2岁了,我已经过了最佳的修复时期,但只要做,肯定就比不做强。
而且这种练习一定要跟着社群的节奏走,这样才对自己有一个影响,如果是自己坚持,可能很容易放弃。
我现在腹直肌分离是两指,偶尔用医而维,盆底肌还恢复得不太好,这次坚持100天,希望能有好的反馈。
特别喜欢潇洒姐的性格和社群的理念,每次看见她的视频或者文章心里都会觉得安定。对,就是不焦虑的感觉。

很久之前看过她的一段视频,她说”你在焦虑的,其实是未来不来。“这句话在我做自媒体之后,时常浮现在脑海里。
我焦虑的就是「未来不来」,那如果想要「未来已来」,应该怎么做呢?
当然是把握当下,用行动去消除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用每一个微小的正反馈,推动自己一直向前走。
如果每一个当下都用来焦虑,而不是做具体的事情,那未来永远不会来。
04
知识付费真的上瘾,现在的好课,优质的社群太多了,每一个产品都打造得很有吸引力。
以前我不肯落下任何一个我遇到的好课,现在接触多了,反而生出了抗体。
分享大家三个小问题,决定知识付费之前问问自己:
1.对我当下有用,还是未来有用?
对当下立马有用的保留考虑,对未来才有用的留作观察,等合适的契机再入。
2.我当下的精力跟得上吗?
如果当下精力不够,坚决不报。
有个段子,有个人每天都跟上帝祈祷自己能中彩票大奖,有一天,上帝终于忍不了了,说:你TM倒是先买一张彩票啊!
任何课程最终都要落到自己的实践上来,再牛逼的老师,再厉害的课,你精力不够实操跟不上,就别期待有啥效果了。
3.投入产出比如何?
问问自己,即将为此投入的精力和你可能收获到的成果相比,值得吗?
不要光看知识付费宣扬「你能得到什么」就先嗨了。先问自己,想得到这些,我需要付出什么,是每天1小时的写作?还是每天1小时的阅读?或者每天1小时的运动?……
这个付出是你真的可以坚持的吗?这个付出的精力如果用来做别的事情,会有更大的收获吗?
如果你的实际情况支撑不了这么做,或者同样的精力做别的事情,可能收获的更多,那课程的反馈再好,也跟咱没啥关系,没必要上头。
要不就不报,如果报了,再难也要坚持跟着老师走下来。

选择之前,多方对比综合考虑,尽量让自己做正确的选择。选择之后,没有退路,就努力让它成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以上,共勉~
作者介绍:
圈圈,坐标沈阳,90后不自由撰稿人,专注「自媒体干货」与「个人成长精进」,热爱阅读、写作与搞钱~
愿我们都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