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曾经是一个很红火的词,但它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上进展不是太大。近些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的一些治疗师们一直在研究另一个很象情商的概念,叫心理化。心理学家们极为惊讶地发现,心理化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孩子是否在心理上能够对抗不良生活情境而健康地成长;心理化的发展和一个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就是一个人自己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人翁之感);另外,一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边缘人格障碍),正是和心理化能力的丧失有关。
因此以心理化为中心的各种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西方大量产生。
这篇文章将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什么是心理化,心理化的不同方面,影响心理化的因素,心理化技能和心理化的好处。其最终目的在于,影响你对心理化的态度和能力!
什么是心理化?
什么是心理化?这是个又复杂又简单的词语。
简单方面来说,当你意识到自己或是别人心中在想什么时,这就是心理化在进行过程中了;当你疑惑“为什么我会那样做?”,或是想“我说的那些话会不会伤了她?”,你正是在心理化了。复杂地说,如果没有心理化,人类行为将不可理喻!
你听到猛地一声关车门的声音,它吸引了你的注意,随后你看到关车门的那个人把手伸到口袋里,但手从里面再伸出来时,却空无一物;他开始着急,试着开车门却打不开,他又透过车窗朝启动装置望去,随后骂骂咧咧。如果不是你已经下意识地推断出这个人之所以垂头丧气是因为把车钥匙锁到了车里,那么他的这些举动将不可思议。想象一个不会心理化的人,他见到的世界将会如何奇怪而混乱不堪呢?他能够生活下去吗?
心理化是你自发地根据心理状态 - 渴望,信念和感觉 –去解释行为。比如:这个人想开他的车,你觉得他遇到了麻烦,进不去了,他感到沮丧,兴许还会有点绝望。有时,你也要用心理化来理解自己的行为:“我明明知道他靠不住,怎么还这么容易就受骗,把钱借给他?”有时,你用心理化理解你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她没有马上回我电话,我会这么不高兴?我现在为什么会这么敏感?最近我总是觉得许多人都令我失望……”
简单地说,心理化就是将心放在心里:在理解世界的时候,记住从心的角度去看问题。这区别于从物的角度去看世界,
心理化要求人们去留心,去注意,去付诸心理上的一定努力。心理化包含心理学上常讲的共情,一般人常用的说法:换位思考,但不它仅仅是共情。因为心理化还包括对自我心理状态的理解—共情自己。你准备向老板请假,但你想到:“我感到不安。我现在感到不安是有道理的,因为老板可能会不高兴,因为他可能觉得打乱了他的安排,哦,我能接受这。”这是在心理化。如果你的老板不准你假,那你就会心理化:“我开始有点急了,所以我要小心自己的措辞。我要向他承认,我请假确实让他日子有些不好过,但是,我要告诉他:这个假对我有多重要啊!”
遇到下列情形尤其需要心理化的努力:
•安慰悲伤的朋友
•使发脾气的孩子冷静下来
•说服雇主升你的职
•求婚
•消除和朋友的误会
•设法不要吃的太饱
•向心理病医生讲述你的症状和问题
上述的例子都表明心理化是一种常识;在试着理解人们的行为,弄清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想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心理化就如同语言一般,是与生俱来的:除了如遗传因素造成的自闭症之外,我们每个人都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过程渐渐发展出进行心理化的能力。但就如同语言,心理化同样也只有在有利于它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得以最好的发展。
人们使用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化也是如此。就算不是语言学家,你也可以使用语言,同样就算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你也可以心理化。但心理化是一种技能,有的人发展的好些有些人发展的差些。未能心理化,会造成人际关系严重的问题:如果你总是不敏感你朋友和家人的需求和感受,或者是总是误解他们的意思,他们会高兴吗?精神问题 - 如忧郁症,滥用药物将极大干扰心理化的正常进行。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学习心理化, 花大力去操练它,让自己变成心理化的好手,将极大程度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的本质,就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和一个教练,让你学习改善自己心理化的能力。
心理化的不同方面
心理化包括关于自我和别人的意识。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心理化就是:“看别人的时候,要从里面去看;看自己的时候,要从外面来看。”
对别人进行心理化是要花番力气的:你不能认定别人所想所感完全和你一样。尽管有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大多时候事情没那么简单。你必须懂得转变看问题的视角,试着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所以你对一个人越是了解,对他(她)的心理化就越准确。
同样,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可以轻易地心理化自己:尽管大脑是我们自己的,但我们并不一定就知道自己的头脑是如何工作的。如果你不知道这点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自欺欺人”,那么你的心理化能力可能就缺一些环节。常常别人能够看到我们身上一些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常会在通过和别人的谈话更了解了自己:谈话起初你也许只是觉得有点沮丧,但渐渐地,愈谈你愈发现原来你的情绪中还有受伤,羞愧,和怨恨。所以旁人因为是从“外”透析我们,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这比我们从“内”看自己要来得更透彻。
你可以用不同的时间范畴来进行心理化。可以对现在具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化:“我所做的都是徒劳的。” “她开始对我不耐烦了。”同样,你还可以对过去的心理状态进行思考:“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能明白她批评我是为了帮助我,而不是小看我。”此外,你还可以预测以后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心理化: “如果我不告诉她我会迟到,她会担心,我会为此良心不安的。” 最重要的是,你能将“后知”转为“前瞻”:对过去问题进行心理化,可以提高对未来进行心理化的能力:“通过对过去的反思,我知道自己对于批评是极其敏感的,我的自我防卫意识太强了,从而上一次我对她的意见没能听进去。下次遇到相似情况,我会试图考虑她的出发点是什么,认真听她说,以免再把事情搞砸了。”
正如你可以对现在,过去或是将来心理化,你也可以从或窄或宽的角度来心理化。你可以仅仅限于考虑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感受: “她看起来很生气。” 或者,你也可以从更宽更广的角度来考虑她的这种心理状态:“她觉得我对她说了谎。”你甚至可以从个人经历这一更宽的层面考虑:“她对任何背叛的信号都极为敏感,这是因为她父亲经常骗人,不可信。”所以扩展心理化的范围不仅是可以考虑更广的时间范畴,也可以考虑影响一个人心理状态的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交往网络。
这同样适用于你自己的心理状态:理解自我常常要求除了考虑此时此刻之外,还要考虑的更广。你也许会想“为什么我会因为他不知道我在这个项目上花了多大工夫而这么心烦意乱呢?”进行心理化之后,可能你会发现,原来很长一段时间你都觉得自己不被赏识,而这个特殊项目的没被认可最终使你承受不了了。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可追溯到你的童年,例如,把你现在的感受同以前的经历联在一起,比如你因父母经常不能出席你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一次次感到失望。现在的感受总是受到以前经历的影响,而心理化包括了考虑这一影响—过去的“包袱”,从而你才能够知道为什么你会变成现在的这样。
心理化可以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在有意识的心理化过程中,你主动地思考为行为的原因:“为什么她要说这些话?”“我明明知道这对他很重要,怎么还会忘记去做?” 你将感受诉诸语言:无论是为了向自己解释自己的言行举止,还是要告诉别人你的感受。
但通常,当你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你没有时间进行有意识的心理化;你所进行的是下意识的心理化,就是说,自发地,凭直觉地去做。你内心的直觉指引着你。当朋友向你诉说一件非常令他失望的事时,你下意识地表现出一种混合着悲伤难过的神态,你的身体前倾,去抚慰你的朋友。所以说,对他人天然的共情,来自于下意识的心理化。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也下意识地心理化着:你将别人的视角放在心上,和别人轮流说着话。如果对方没能心理化,比如不停的提些你不认识的人名,而竟没想到你象是蒙在鼓里,那么这种谈话就会令你厌烦。
当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时,你可以放心依靠下意识的心理化。我们自然地使用语言:除非别人误解你的意思,你不用考虑该用那些词来组织语言。同样,只有当和别人关系遇到麻烦时,我们才需要有意识的心理化。有意识的心理化大多采取叙述形式,通过叙述,你让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变的可以理喻。你不停地创造出包含各种想法和感受的故事。想一想,那些你需要向别人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时候,比如向老板请假。想一想你如何解释为什么你会很情绪化地回应别人的某个行为。想一想家长质问正在争吵的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做。每个孩子提出不同的辩词,于是家长需要进行心理化,确认谁说的对,以恰当地进行干涉。
从小开始,你通过创造故事来解释自己行为,你就是从此开始学习心理化的。你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这种心理化。无论好坏,你不断对自己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影响着你成为怎么样的人。例如,批评自己的故事会削减你的自信心:“无论我多努力,可到最后我做的都是错的。我真没用。事情做错了,总是因为我。我的生活的故事……”
就像讲故事一样,理想的心理化是富有创造性的
:进行心理化之后,你会从全新的,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他人。比如你先是想:“我真得很讨厌他!”但接着你又想:“我还可能有什么其它感受?我猜他是伤了我的感情。” 再比如:你先是想“我真是个傻瓜”,之后又重新考虑:“我犯了个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一次想做的事太多了。”
因而,心理治疗可以这样被理解:“解构故事”和“重创故事”的过程。心理化中,你从习惯的思维定式中走了出来,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