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书法对我专业和身心都有用,每天读书让自己更加有魅力,每天锻炼身体,会让我的身体更好。
这是定下的每天的目标,都是对自己成长很好的目标吧,但从来没有持续长时间,最多也就三四天吧,想起来就继续坚持。
就像我现在的绘画,没有动力,甚至到了不知道怎样画更加好看。
提到坚持,其实这是没有动力的方式,是逼迫自己,行动起来的方式,不是说他没有用,而是很难让我继续下去。
我们总是看到长远的事情,却忘记了现在正在进行的。想做一件事情,先去设想、甚至幻想,这件事情对自己是否有用?真的很重要吗?我能不能做得到?就会让自己很难开始行动,给自己设定了太多的困难和目标,迟迟没有开始,以至于这件事情就搁下了。
既然自己做不到,那为什么给自己定下那么多的目标?
以下是内容是陈海贤《了不起的我》中的内容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你是否愿意走近,看他能否敞开心灵感受它。
控制的两分法要求我们控制能控制的事情就是要我们走近了去感受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他要求我们用一种劲的思维来看事情,想事情。
所未尽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在特定的情境里会不断发生变化。
近的思维会把我们带到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而永远的思维去想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其实没在事情里面。
掌握进的思维方式的三条原则:
1.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看待一件事情,去描述事情的过程,而不是果断性的评价语言。
看着他在路边走来走去,上车后一句话也不说,他应该是生气了。后面这句“他应该是生气了”,就是评价性语言。
2.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我总是很感性,老是胡思乱想。
你遇到哪些人或者是哪些事情会胡思乱想?最近你在跟谁交往呢?感觉怎么样呢?
用这些问题,用尽的语言描述生活以及在生活中的关系,目的是把自己拉回现实。
3.关注现在能做到,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在用远的语言时,我们总是先判断一个事情的结果,评价一件事情有没有用,再决定要不要做。好像我们需要某种承诺,才能够有所行动。可是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有没有用,只有做完才会知道。如果我们不能投入做事,事情通常也做不成。大部分人希望先看见,才能相信。而有时候,我们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见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头脑中预想行动的结果,反而会失去行动的能力。
现在绘画改变了形式,挑战自己永定一种方式去绘画,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喜很欢,只是钻进去了特别的专注去做绘画。
我问我老师,未来我想画幅长卷,对我的绘画有怎样的提高?
老师说:“扎实的基本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对未来的创造绘画打好基础。但它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练习。”
老师用了10年的时间,再加上一辈子的绘画功底,才达到这种能够自己绘画创作长卷的功夫。
知道未来要努力的结果,就已经感觉很艰难了。
庆幸的是,我没有想那么多,我也达不到老师的那个水平,我只是想做一件事情,画一幅能够留下的作品。
我现在的绘画有没有用?
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我愿意试试。”
近的思维就是发展一种能够容纳变化的语言。而学习用近的语言说话,就意味着我们开始向“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开放。我们会因此失去一些确定性,也会因此获得很多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